教育部《成語典》

:::

首頁〉成語檢索〉正文〉[強弩末]

強弩末

列印   加入筆記
字級設定
成  語強弩末(強弩之末)
注  音ㄑㄧㄤˊ ㄋㄨˇ ㄇㄛˋ
漢語拼音qiáng nǔ mò
釋  義義參「強弩之末」。見「強弩之末」條。
典  源此處所列為「強弩之末」之典源,提供參考。
《史記.卷一○八.韓長孺列傳》
匈奴來請和親,天子下議。大行王恢,燕人也,數為邊吏,習知胡事。議曰:「漢與匈奴和親,率不過數歲即復倍約。不如勿許,興兵擊之。」安國曰:「千里而戰,兵不獲利。今匈奴負戎馬之足,懷禽獸之心,遷徙鳥舉,難得而制也。得其地不足以為廣,有其眾不足以為彊,自上古不屬為人。漢數千里爭利,則人馬罷,虜以全制其敝。且彊1>弩之極,矢不能穿魯縞2>;衝風3>之末,力不能漂4>鴻毛。非初不勁,末力衰也。擊之不便,不如和親。」群臣議者多附安國,於是上許和親。

〔注解〕

  1. 彊:音ㄑㄧㄤˊ,同「強」,強勁有力。
  2. 魯縞:古代魯地所產質地細緻的絲織品。縞,音ㄍㄠˇ,絲織品。
  3. 衝風:狂風、暴風。
  4. 漂:使漂浮。

〔參考資料〕

另可參考:《漢書.卷五二.竇田灌韓傳.韓安國
典故說明此處所列為「強弩之末」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
據《史記.卷一○八.韓長孺列傳》載:在中國漢代,北方的游牧民族匈奴時時侵擾邊境,一直是朝廷最為擔憂的強大外患。西漢武帝時,匈奴派人到漢朝來議和,朝中大臣王恢因為曾多次在邊境為官,深知匈奴的反覆無常,所以反對議和,主張用兵。而當時朝中另一大臣韓安國卻贊成議和,他認為漢朝軍隊若要討伐匈奴,必須長途跋涉,一旦經過長距離的遠征,無論是多麼威武勇猛的軍隊,必定已是人困馬乏。就像是從強弩射出的箭,一旦到射程盡頭就毫無力道,連極為細薄的絹絲都無法穿透;也像是強勁的風勢到結尾時,連一根羽毛都無法吹動。若以如此軍力去對抗以逸待勞的匈奴,沒有任何勝算。朝中其他大臣聽了韓安國的一番論述,都紛紛附和,於是漢武帝便與匈奴結下了友好之盟。後來「強弩之末」這句成語,就從《史記》文中「彊弩之極,矢不能穿魯縞」演變而出,用來比喻原本強大的力量已經衰竭,不能再發揮效用。
書  證
  1. 宋.陸游〈老境〉詩:「文章雖自立,亦已強弩末。」
參考詞語強弩之末
ㄑㄧㄤˊ ㄋㄨˇ ㄇㄛˋ
qiáng nǔ zhī mò
︿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