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成語典》

:::

首頁〉成語檢索〉正文〉[中流砥柱]

中流砥柱

列印   加入筆記
字級設定
成  語中流砥柱
注  音ㄓㄨㄥ ㄌㄧㄡˊ ㄉㄧˇ ㄓㄨˋ
漢語拼音zhōng liú dǐ zhù
釋  義如砥柱般屹立在湍急的水流中。語本《晏子春秋.內篇.諫下》。比喻獨立不撓、能擔當重任支撐大局的人。
二桃殺三士
典  源《晏子春秋.內篇.諫下》1>
公孫接、田開疆、古冶子事景公,以勇力搏虎聞。晏子過而趨,三子者不起。……晏子曰:「此皆力攻勍敵之人也,無長幼之禮。」因請公使人少餽之二桃。曰:「三子何不計功而食桃?」公孫接仰天而歎曰:「晏子,智人也。夫使公之計吾功者,不受桃,是無勇也。士眾而桃寡,何不計功而食桃矣。接一搏特猏,再搏乳虎,若接之功,可以食桃,而無與人同矣。」援桃而起。田開疆曰:「吾仗兵而卻三軍者再,若開疆之功,亦可以食桃,而無與人同矣。」援桃而起。古冶子曰:「吾嘗從君濟2>于河,黿3>銜左驂4>,以入砥柱之流。當是時也,冶少不能游,潛行,逆流百步,順流九里,得黿而殺之。左操驂尾,右挈5>黿頭,鶴躍而出。津人皆曰:『河伯也。』視之則大黿之首也。若冶之功,亦可以食桃,而無與同人矣。二子何不反桃!」抽劍而起。公孫接、田開疆曰:「吾勇不子若,功不子逮,取桃不讓,是貪也。然而不死,無勇也。」皆反其桃,挈領而死。古冶子曰:「二子死之,冶獨生之,不仁;恥人以言,而夸其聲,不義;恨乎所行,不死,無勇。雖然,二子同桃而節,冶專桃而宜。」亦反其桃,挈領而死。使者復曰:「已死矣。」公殮之以服,葬之以士禮焉。

〔注解〕

  1. 典故或見於北魏.酈道元《水經注.河水注》。
  2. 濟:過河、渡河。
  3. 黿:音ㄩㄢˊ,動物名。似鱉而大,背甲近圓形,散生小疣,暗綠色,腹面白色,前肢外緣和蹼均呈白色,生活於河中。
  4. 驂:音ㄘㄢ,古代在車旁駕車的兩匹馬。
  5. 挈:音ㄑㄧㄝˋ,提、舉。

〔參考資料〕

北魏.酈道元《水經注.河水注》
砥柱,山名也。昔禹治洪水,山陵當水者,鑿之,故破山以通河。河水分流,包山而過。山見水中若柱然,故曰:「砥柱」也。
典故說明「中流砥柱」原作「砥柱之流」。《晏子春秋》書中記載一則「二桃殺三士」的故事:齊景公手下勇士公孫接、田開疆、古冶子三人對人傲慢無禮,於是晏子上諫言請求齊景公殺掉他們,並且獻上計謀說:「不如賞賜他們三人兩顆桃子,誰功勞大就可以吃桃子。」三人為了證明自己功勞大,爭著要得到桃子,最後三人都因為爭桃感到羞愧自殺而亡。其中古冶子在誇耀其功勛時說:「吾嘗從君濟于河,黿銜左驂以入砥柱之流。當是時也,冶少不能游,潛行逆流百步,順流九里,得黿而殺之。」大意是:我曾經和國君一起渡河時,遇到一隻黿,牠咬住車子左邊那匹馬的腳,拖著潛入砥柱山那段湍急的水流中。那時,我不能在水面游泳,只有潛到水裏,頂住逆流,潛行百步,又順著水流,潛行了九里,才抓住那大黿,將它殺死了。」這裡的砥柱山位於三門峽東,根據《水經注》記載,當年大禹治水時,這座山因為擋住水道而被鑿開,之後河水流到這裡就分流而過,這座山就像根巨大的柱子,屹立於黃河急流之中,所以取名為砥柱。後來「中流砥柱」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比喻獨立不撓、能擔當重任支撐大局的人。
書  證
  1. 宋.袁燮〈贈京尹〉詩八首之八:「屹若中流為砥柱,男兒如此是真剛。」
  2. 宋.劉仙倫〈賀新郎.小隊停鉦鼓〉詞:「緩急朝廷須公出,更作中流砥柱。」
  3. 《警世通言.卷四○.旌陽宮鐵樹鎮妖》:「水泛泛漫天,浪層層拍岸。江中心有一座小姑山,雖是個中流砥柱,江下面有一所老龍潭,卻似個不朽龍宮。」
  4. 清.李漁《玉搔頭》第二二齣:「就是如今的天下,奸雄遍野,邪佞盈朝,全靠爹爹一人,做個中流砥柱。」
  5. 《隋唐演義》第七四回:「國勢顛危之際,還虧那有手段的出來,支傾振墜,做個中流砥柱。」
用法說明

語義說明

比喻獨立不撓、能擔當重任支撐大局的人。

使用類別

用在「身分重要」、「重大緊要」的表述上。

例句

  1. 時代青年要做國家的中流砥柱,要扛起振興國家的責任。
  2. 在這局勢多變的時代,知識分子更應做國家的中流砥柱
  3. 父親是我們家的中流砥柱,他也像一棵大樹般,庇廕了這個家。
  4. 林總經理是公司的中流砥柱,如果他辭職,公司一定會出問題。
  5. 教練年紀雖大,卻是隊上的中流砥柱,只要有他在,軍心就能穩定下來。
  6. 從歷史上可以得知,每當世局不安的時候,知識分子總是扮演著中流砥柱的角色。
  7. 老王處事向來堅毅、果敢,在大是大非之前,他總是像中流砥柱般,堅持正義的一方。
辨  識

近義成語

一柱擎天
參考詞語
  1. 中流底柱
    ㄓㄨㄥ ㄌㄧㄡˊ ㄉㄧˇ ㄓㄨˋ
    zhōng liú dǐ zhù
    底,通「砥」。「中流底柱」即「中流砥柱」。見「中流砥柱」條。

    1. 宋.朱熹〈與陳侍郎書〉:「方群邪競逐、正論消亡之際,而二公在朝,天下望之,屹然若中流之底柱。」

  2. 砥柱中流
    ㄉㄧˇ ㄓㄨˋ ㄓㄨㄥ ㄌㄧㄡˊ
    dǐ zhù zhōng liú
    即「中流砥柱」。見「中流砥柱」條。

    1. 《晏子春秋.內篇.諫下》:「(古治子曰)吾嘗從君濟于河,黿銜左驂,以入砥柱之中流。」(源)
      02.宋.黃庭堅〈跋砥柱銘後〉:「余觀砥柱之屹中流,閱頹波之東注,有似乎君子士大夫。」
      03.《文史通義.內篇二.文理》:「以為先生所以砥柱中流者,特以文從字順,不汩沒於流俗。」

︿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