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 語 | 掩惡揚善(隱惡揚善) |
注 音 | ㄧㄢˇ ㄜˋ ㄧㄤˊ ㄕㄢˋ |
漢語拼音 | yǎn è yáng shàn |
釋 義 | 義參「隱惡揚善」。見「隱惡揚善」條。 |
典 源 | 此處所列為「隱惡揚善」之典源,提供參考。 《禮記.中庸》
子曰:「舜1>其大知2>也與!舜好問而好察邇言3>,隱惡而揚善,執其兩端,用其中於民,其斯以為舜乎!」
〔注解〕
- 舜:上古帝王的稱號。姓姚,名重華。因建國於虞,故稱為「虞舜」或「有虞氏」。性至孝,堯用之,後受禪為天子,都於蒲阪(今山西省永濟縣)。在位四十八年,南巡,崩於蒼梧之野。傳位於禹。亦稱為「大舜」。
- 大知:大智。知,音ㄓˋ,同「智」,智慧。
- 邇言:淺近的言語。邇,音ㄦˇ。
|
典故說明 | 此處所列為「隱惡揚善」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 孔子在《禮記.中庸》中,稱讚舜之所以能成為一國之君,是因為他樂於請教別人,並且能明辨淺近的言語,隱藏別人的惡行而宣揚別人的善行,待人處事不偏不倚,無過無不及,折衷運用在人民身上。後來「隱惡揚善」被用來指隱藏他人的過失,宣揚他人的善行。 |
書 證 |
- 漢.班固《白虎通.卷二.右論帝王制諡之義》:「天子崩,大臣至南郊諡之者何?以為人臣之義,莫不欲褒稱其君,掩惡揚善者也。」
- 宋.歐陽修《歸田錄》卷二:「余之所錄,大抵以肇為法。而小異於肇者,不書人之過惡,以謂職非史官,而掩惡揚善者,君子之志也。」
|
參考詞語 | 隱惡揚善 ㄧㄣˇ ㄜˋ ㄧㄤˊ ㄕㄢˋ yǐn è yáng shà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