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察秋毫
Idiom | 明察秋毫 | |||||||||
---|---|---|---|---|---|---|---|---|---|---|
Bopomofo | ||||||||||
Pinyin | míng chá qiū háo | |||||||||
Interpretation | 目光敏銳,可看見秋天鳥獸新長的毫毛。#語本《纏子》。後用「明察秋毫」比喻洞察一切,能看到極細微的地方。 △「洞若觀火」 | |||||||||
Allusion source | #《纏子》(據《文選.卷四五.設論.班固.答賓戲》李善注引)1> 董無心2>曰:「離婁3>之目,察秋毫4>之末於百步之外,可謂明矣。」 〔Annotation〕
〔Ref. material〕《孟子.梁惠王上》(孟子)曰:「有復於王者曰:『吾力足以舉百鈞,而不足以舉一羽;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見輿薪。』則王許之乎?」曰:「否。」 | |||||||||
Allusion description | 離婁是神話中黃帝時代的人,相傳他能夠把百步之外的野獸細毛看得根根分明,所以董無心說,像離婁這樣的人可說是視力極好了。孟子在勸諫梁惠王行仁義之道時,曾經借用離婁的視力,他說:「如果有人說,他的力量可以舉起百鈞(三十斤為一鈞)之物,卻舉不起一根羽毛;他的視力能夠看見野獸初生的細毛,卻看不見一堆木柴,請問大王您會相信他嗎?」梁惠王回答:「當然不會。」孟子於是又說道:「舉不起一根羽毛,或看不見一堆木柴,是因為不肯去做,而非做不到。現在人民生活困苦,朝不保夕,是因為大王您不肯行仁義之道,讓恩澤遍及百姓,而非大王您做不到啊!」後來「明察秋毫」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比喻人能洞察一切,能看到極細微的地方。 | |||||||||
Proof of documented content |
| |||||||||
Instructions | Semantic description比喻人能洞察一切,看到極細微的地方。Usage category用在「觀察入微」的表述上。Example
| |||||||||
Identification | Ambiguous idiom洞若觀火Antisense idiom如坐雲霧、霧裡看花「明察秋毫」及「洞若觀火」都有看得一清二楚的意思。 「明察秋毫」側重於形容觀察鉅細靡遺;「洞若觀火」側重於形容觀察透澈深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