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成語典》

:::

首頁〉成語檢索〉正文〉[不恥下問]

不恥下問

列印   加入筆記
字級設定
成  語不恥下問
注  音ㄅㄨˋ ˇ ㄒㄧㄚˋ ㄨㄣˋ
漢語拼音bù chǐ xià wèn
釋  義不以向身分較低微或是學問較自己淺陋的人求教為羞恥。語出《論語.公冶長》。
不媿下學」、「無惡下問
典  源《論語.公冶長》
子貢1>問曰:「孔文子2>何以謂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學3>,不恥下問4>,是以謂之文也。」

〔注解〕

  1. 子貢:端木賜(西元前520∼前456),春秋衛國人。善於經商,有口才,列於孔門四科中的言語科。
  2. 孔文子:孔圉(ㄩˇ),諡文,生卒年不詳,春秋衛國大夫。
  3. 敏而好學:聰明好學。敏,聰慧。
  4. 下問:向年紀、學問或地位比自己低的人請教。
典故說明據《論語.公冶長》記載:春秋時,孔子的學生子貢覺得孔圉生前的為人,不適合取「文」這個諡號,因為他並不溫文儒雅。於是問孔子說:「孔圉為什麼會有『文』這個諡號?」孔子認為「文」可以做另一種解釋,因此回答說:「他天資聰穎又好學,即使向地位比自己低的人求教也不會感到羞恥,這樣的行為就可以給他『文』這個諡號了。」後來原文中的「不恥下問」就用來比喻不以向身分較低微、或是學問較自己淺陋的人求教為羞恥。
書  證
  1. 《論語.公冶長》:「子貢問曰:『孔文子何以謂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學,不恥下問,是以謂之文也。』」(源)
  2. 漢.荀悅《申鑒.政體》:「天子有四時。朝以聽政,晝以訪問……不拒直辭,不恥下問。」
  3. 《三國志.卷二一.魏書.王衛二劉列傳.劉廙》:「聖人不以智輕俗,王者不以人廢言。故能成功於千載者,必以近察遠,智周於獨斷者,不恥於下問,亦欲博采必盡於眾也。」
  4. 《抱朴子.內篇.勤求》:「夫讀五經,猶宜不恥下問,以進德修業,日有緝熙。」
  5. 《晉書.卷四二.王渾列傳》:「陛下欽明聖哲,光于遠近,明詔沖虛,詢及芻蕘,斯乃周文疇咨之求,仲尼不恥下問也。」
  6. 《新唐書.卷一六二.獨孤及列傳》:「孔子曰:『以能問於不能,以多問於寡。』然則多聞闕疑,不恥下問,聖人之心也。」
  7. 《明史.卷二八八.文苑列傳四.焦竑》:「殿下言不易發,得毋諱其誤耶?解則有誤,問復何誤?古人不恥下問,願以為法。」
  8. 《老殘遊記》第七回:「閣下既不恥下問,弟先須請教宗旨何如?」
用法說明

語義說明

不以向身分較低微或是學問較自己淺陋的人求教為羞恥。褒義。

使用類別

用在「虛心請教」的表述上。

例句

  1. 他的成功就在於他能不恥下問,虛心受教。
  2. 當主管的人就怕不懂裝懂,無法不恥下問
  3. 虛懷若谷,不恥下問正是老長官讓人懷念的地方。
  4. 你要多不恥下問,去聽聽部屬的意見,藉以集思廣益。
  5. 他雖然學術地位崇高,但虛懷若谷,不恥下問,讓人更加尊敬他。
  6. 就是因為老教授已是權威,所以他不恥下問的精神,更令人欽佩。
  7. 你沒看到柳樹越高大,枝條越低垂嗎?學問越高的人,越應該不恥下問
  8. 你若要在事業上有所成就,獲得人們的尊敬,就要能真正做到不恥下問
  9. 王博士每次下鄉,就到處向當地農民請教水土情形,不恥下問的精神令人敬佩。
辨  識

近義成語

虛懷若谷詢於芻蕘

反義成語

恥下問、師心自用

形音辨誤

恥,音ㄔˇ。羞恥。不可寫作「齒」。

︿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