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成語典》

:::

首頁〉成語檢索〉正文〉[敵愾同仇]

敵愾同仇

列印   加入筆記
字級設定
成  語敵愾同仇(同仇敵愾)
注  音ㄉㄧˊ ㄎㄞˋ ㄊㄨㄥˊ ㄔㄡˊ
漢語拼音dí kài tóng chóu
釋  義義參「同仇敵愾」。見「同仇敵愾」條。
典  源此處所列為「同仇敵愾」之典源,提供參考。
  1. 「同仇」:《詩經.秦風.無衣》
    豈曰無衣?與子同袍1>。王于興師,脩我戈矛。與子同仇2>

    〔注解〕

    1. 同袍:戰袍共同穿用。表示與民同欲。
    2. 同仇:一起征伐仇敵。表示與民同怨。
  2. 「敵愾」:《左傳.文公四年》
    衛甯武子來聘,公與之宴,為賦〈湛露〉及〈彤弓〉。不辭,又不荅賦。使行人私焉。對曰:「臣以為肄業及之也。昔諸侯朝正於王,王宴樂之,於是乎賦〈湛露〉,則天子當陽,諸侯用命也。諸侯敵王所愾1>而獻其功,王於是乎賜之彤2>弓一,彤矢百,玈弓矢千,以覺報宴3>。今陪臣來繼舊好,君辱貺之,其敢干大禮以自取戾?」

    〔注解〕

    1. 敵王所愾:諸侯們一致抵禦天子痛恨的人。愾,音ㄎㄞˋ,憤恨。
    2. 彤:赤紅色。
    3. 以覺報宴:為表彰功勞而以宴樂酬賞。覺,音ㄐㄩㄝˊ,表明。
典故說明此處所列為「同仇敵愾」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
「同仇敵愾」係由「同仇」及「敵愾」二語組合而成。 「同仇」出自《詩經.秦風.無衣》,內容是說:即使沒有足夠的衣服,仍然可以共穿戰袍,整理武器,一起殺敵。描述了慷慨赴戰的志氣,反映戰士之間的友誼,從穿衣到殺敵,都願意患難與共。 「敵愾」則是出自《左傳.文公四年》,內容敘述甯武子婉轉批評了魯國僭用天子的歌樂。衛國的甯武子到魯國訪問,文公設宴款待,席間文公命樂工們演奏〈湛露〉和〈彤弓〉兩首詩歌。甯武子沒有辭謝,也沒有賦詩應和,按當時的外交禮節而言,是很失禮的。於是文公派管理禮賓事務的官員私下探問原因,甯武子說:「我以為那兩首詩歌是樂工為了練習而演奏的,因為它們是演奏於天子的宴會。以前諸侯在正月時,前往京師向天子朝賀,天子設宴奏樂,此時賦〈湛露〉,就表示諸侯願意共同抵禦天子所痛恨的人,為天子效命。天子因此賜給他們紅色和黑色的弓、箭,以彰顯他們的功勞,並設宴樂酬賞。現在我只是奉命來繼續兩國的友好關係,承蒙君王賜宴,豈敢觸犯大禮而自取罪過呢?」後來這兩個典源被合用成「同仇敵愾」,用來指共同抵禦仇敵。也作「敵愾同仇」。
書  證
  1. 《清史稿.卷四二六.李宗羲列傳》:「天下臣民,知皇上有臥薪嘗膽之思,必共振敵愾同仇之氣。」
參考詞語同仇敵愾
ㄊㄨㄥˊ ㄔㄡˊ ㄉㄧˊ ㄎㄞˋ
tóng chóu dí kài
︿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