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成語典》

:::

首頁〉成語檢索〉正文〉[孺子可教]

孺子可教

列印   加入筆記
字級設定
成  語孺子可教
注  音ㄖㄨˊ ˇ ㄎㄜˇ ㄐㄧㄠˋ
漢語拼音rú zǐ kě jiào
釋  義孺子,小孩子。「孺子可教」指年輕人可以教誨栽培。用於稱許之意。語出《史記.卷五五.留侯世家》。
典  源《史記.卷五五.留侯世家》
1>嘗閒從容2>步游3>下邳圯4>上,有一老父,衣褐5>,至良所,直墮其履6>圯下,顧7>謂良曰:「孺子8>,下取履!」良鄂然9>,欲毆10>之。為其老,彊11>忍,下取履。父曰:「履6>我!」良業為取履,因長跪履之。父以足受,笑而去。良殊13>大驚,隨目之。父去里所,復還,曰:「孺子可教矣。後五日平明14>,與我會此。」良因怪之,跪曰:「諾15>。」五日平明,良往。父已先在,怒曰:「與老人期,後,何也?」去,曰:「後五日早會。」五日雞鳴,良往。父又先在,復怒曰:「後,何也?」去,曰:「後五日復早來。」五日,良夜未半往。有頃,父亦來,喜曰:「當如是。」出一編書,曰:「讀此則為王者師矣。後十年興。十三年孺子見我濟北,穀城山下黃石即我矣。」遂去,無他言,不復見。旦日視其書,乃《太公兵法》也。良因異之,常習誦讀之。

〔注解〕

  1. 良:張良(?∼西元前186),字子房。漢初名臣。本是韓國公子,秦滅韓,良悉以家財求刺客,共擊始皇於博浪沙,不中,遂更姓名,隱於下邳,而受《太公兵法》於圯上老人。後為高祖策畫定天下,封留侯。晚好黃老,學辟穀之術。卒諡文成。
  2. 從容:舒緩悠閒的樣子。
  3. 步游:散步。游,通「遊」。
  4. 圯:音ㄧˊ,橋。
  5. 褐:音ㄏㄜˊ,粗毛布製成的平民衣服。
  6. 履:鞋。
  7. 顧:回頭看。
  8. 孺子:小孩子
  9. 鄂然:驚訝的樣子。鄂,通「愕」。
  10. 毆:打。
  11. 彊:音ㄑㄧㄤˇ,勉力、勉強。通「強力」。
  12. 履:穿鞋。
  13. 殊:非常。
  14. 平明:天剛亮的時候。
  15. 諾:表示同意的應答聲。
典故說明「孺子」原是幼童的通稱,也可以用於指年輕人,「孺子可教」就是說這個年輕人值得教誨。《史記.卷五五.留侯世家》中記載,張良原是戰國時韓國貴族,韓國被秦國滅了之後,他想為國家報仇,於是請了一位大力士與他一起刺殺秦始皇,但是沒有成功,因此而被通緝,只好隱姓埋名到下邳避難。有一天,張良到橋上散步,有一位穿著褐衣的老人,到張良面前就故意把鞋子掉到橋下,並且很不客氣地對張良說:「小伙子,下去替我撿鞋!」張良非常驚訝,想上前揍他一頓。但看他年紀大,就勉強忍耐下來,到橋下替他撿鞋。撿上來後,老人又說:「幫我穿上!」張良百般不情願,但心想好人就做到底吧,便跪著幫他穿鞋。老人伸腳穿鞋後,笑著離開,張良大吃一驚,目送他遠去。老人走了一里路又回來說:「孺子可教啊!五日後天亮時來這裡和我踫面。」老人後來又連續測驗張良多次,確定他能忍人所不能忍,是個不可多得的人才後,便送給他一本《太公兵法》,相傳是姜太公輔佐周武王伐紂後所著的兵書,要他仔細研讀,將來可為王者師。後來,張良果真利用這本書中的兵法,幫助漢高祖劉邦打天下,建立了漢朝。「孺子可教」後來就被用來稱許可以教誨栽培的年輕人。
書  證
  1. 《史記.卷五五.留侯世家》:「父去里所,復還,曰:『孺子可教矣。後五日平明,與我會此。』」(源)
  2. 唐.劉禹錫〈澈上人文集紀〉:「初,上人在吳興,居何山,與晝公為侶。時予方以兩髦執筆硯,陪其吟詠,皆曰孺子可教。」
  3. 宋.樓鑰《攻媿集.卷六.代毛崇夫賀婦翁黃圯老生朝》:「孺子倘可教,願受書一編。」
  4. 明.張岱《瑯嬛文集.卷五.隻履研銘》:「遇黃石,授素書,孺子可教,圯橋進履。」
  5. 《聊齋志異.卷一○.恆娘》:「朱往見恆娘。恆娘喜曰:『得之矣!子歸毀若妝,勿華服,勿脂澤,垢面敝履,雜家人操作。一月後,可復來。』朱從之……如是者一月,又往見恆娘。恆娘曰:『孺子真可教也!……』」
用法說明

語義說明

指年輕人可以教誨裁培。褒義。

使用類別

用在「稱許晚輩」的表述上。

例句

  1. 才吩咐過一次,他就永誌不忘,真是孺子可教
  2. 這個年輕人認真上進,許多長輩都說他孺子可教
  3. 弟弟年紀雖小,但繪畫的才華卻十分傑出,贏得老師孺子可教的評語。
  4. 看到獲獎學生的表現,老師頻頻點頭,嘴裡不停地說著:「孺子可教孺子可教!」。
  5. 在哥哥還很小的時候,國文老師就發現了他的文學才華,認為孺子可教,頻頻鼓勵他寫作,終於造就他成為今日有名的作家。
辨  識

形音辨誤

孺,音ㄖㄨˊ。幼童、小孩。不可寫作「儒」。

︿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