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inistry of Education《Dictionary of Chinese Idioms》

:::

Homepage〉Idiom search〉Text〉[不約而同]

不約而同

Print   Add note
FontSmallMediumLarge
Idiom不約而同
Bopomofoㄅㄨˋ ㄩㄝ ˊ ㄊㄨㄥˊ
Pinyinbù yuē ér tóng
Interpretation彼此並未事先約定,而意見或行為卻相同。語本《史記.卷一一二.平津侯主父列傳.主父偃》。
△「不謀而合
Allusion source《史記.卷一一二.平津侯主父列傳.主父偃》
及至秦王,蠶食天下,并吞戰國,稱號曰皇帝,主海內之政,壞諸侯之城,銷其兵,鑄以為鍾虡,示不復用。元元黎民得免於戰國,逢明天子,人人自以為更生。嚮使秦緩其刑罰,薄賦斂,省繇役,貴仁義,賤權利,上篤厚,下智巧,變風易俗,化於海內,則世世必安矣。秦不行是風而(脩)[循〕其故俗,為智巧權利者進,篤厚忠信者退;法嚴政峻,諂諛者眾,日聞其美,意廣心軼。……行十餘年,丁男被甲,丁女轉輸,苦不聊生,自經於道樹,死者相望。及秦皇帝崩,天下大叛。陳勝、吳廣舉陳,武臣、張耳舉趙,項梁舉吳,田儋舉齊,景駒舉郢,周市舉魏,韓廣舉燕,窮山通谷,豪士並起,不可勝載也,然皆非公侯之後,非長官之吏也。無尺寸之勢1>,起閭巷2>,杖3>棘矜4>,應時而皆動,不謀而俱起,不約而同會,壤長地進5>,至于霸王6>,時教使然也。秦貴為天子,富有天下,滅世絕祀者,窮兵之禍也,故周失之弱,秦失之彊,不變之患也。

〔Annotation〕

  1. 尺寸之勢:微弱的勢力。
  2. 閭巷:街巷。喻指民間。閭,音ㄌㄩˊ
  3. 杖:動詞。執、持。
  4. 棘矜:戟柄。矜,音ㄐㄧㄣ。
  5. 壤長地進:據有的領地愈來愈多。長,音ㄓㄤˇ
  6. 霸王:霸者與王者。
Allusion description據《史記.卷一一二.平津侯主父列傳.主父偃》載,漢武帝時,朝中兩位大臣嚴安和徐樂上書,文中對秦朝的滅亡有所評論。他們認為秦始皇在取得政權後,不但沒有體恤民情,予民休息,反而好大喜功,不斷發動戰爭,造成社會更加不安定,賦稅更加的沉重,民不聊生,屍骨遍地。於是在秦始皇死後,天下群雄並起,紛紛領兵抗秦。而這些豪傑之士其實原只是一般的平凡百姓,非王公貴族之後,沒有任何權勢,也沒有精良武器,這些人之所以「不謀而俱起,不約而同會」,是因為秦的苛政使民心思變,叛軍的勝利完全是時勢所趨。此處「不謀而俱起,不約而同會」,指沒有事先商量就一起行動,沒有事先約定就一起會合,後來「不約而同」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指彼此並未事先約定,而意見或行為卻相同。
Proof of documented content
  1. 宋.王楙《野客叢書.卷一六.隨筆議論》:「後人議論,往往多與前人暗合。近時《容齋隨筆》出入書史,考據甚新,然觀以前雜說,不約而同者,十居二三。」
  2. 《喻世明言.卷一二.眾名姬春風弔柳七》:「自葬後,每年清明左右,春風駘蕩,諸名姬不約而同,各備祭禮,往柳七官人墳上,掛紙錢拜掃,喚做『弔柳七』,又喚做『上風流塚』。」
  3. 《初刻拍案驚奇》卷二三:「口裡雖如此說,心下因是兩夢不約而同,終久有些疑惑。」
  4. 《二刻拍案驚奇》卷八:「深淺躬不思而得,是鷺鴛班裡習將來;長短氣不約而同,敢鶯燕窩中輸了去。」
  5. 《鏡花緣》第一八回:「不知舅兄何以不約而同,也到那家?」
  6. 《官場現形記》第四八回:「隨後又見他二人不約而同,一齊來到首府,找了首府陪著他;一個看朋友,一個看親戚。」
Instructions

Semantic description

彼此並未事先約定,而意見或行為卻相同。

Usage category

用在「正好一致」的表述上。

Example

  1. 眼見櫃子倒塌,大家不約而同地驚聲尖叫。
  2. 突然下起大雨,大家不約而同趕快撐起雨傘。
  3. 眼看火勢快要蔓延,大家不約而同地往外逃跑。
  4. 阿里山櫻花盛開,大家不約而同地提議上山賞花。
  5. 當蠟燭一點著,大家便不約而同地唱起生日快樂歌。
  6. 看到心目中的偶像得獎,歌迷們不約而同地大聲鼓掌。
  7. 這個人有夠討厭,所以看到他當場出糗,大家不約而同地哈哈大笑。
Identification

Ambiguous idiom

不謀而合
Ref. words
  1. 不約而合
    ㄅㄨˋ ㄩㄝ ˊ ㄏㄜˊ
    bù yuē ér hé
    猶「不約而同」。見「不約而同」條。

    1. 宋.朱熹《朱文公文集.卷一五.祧廟議狀.小貼子》:「熹竊詳頤之議論,素與王安石不同,至論此事,則深服之,以為高於世俗之儒,足以見理義人心之所同,固有不約而合者。」
    2. 宋.范晞文《對床夜語》卷四:「詩人發興造語,往往不約而合。」

︿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