捨本逐末
成 語 | 捨本逐末 |
---|---|
注 音 | |
漢語拼音 | shě běn zhú mò |
釋 義 | 指人民不務農業而從事工、商。#語本《呂氏春秋.士容論.上農》。後用「捨本逐末」指人不求事物的根本大端,只重視微末小節。 △「舍本治末」、「捨本就末」 |
典故說明 | 「捨本逐末」原作「舍本事末」。「舍本事末」之「本」,原指農事。古時候以農立國,故以農業為本業,以工、商為末業,所以「舍本事末」是指人民不務農而從事於工、商。《呂氏春秋.士容論.上農》一文,講的是當時的農業政策。力陳人民務農對國家的影響,直指人民從事農業就會因生產富足而不肯輕易遷徙。不務農而從事工、商,則農作物產量減少人民就會輕易遷徙,無心安居故土。且民捨本而事末,會變得好耍小聰明狡滑多詐,善於玩弄法律,顛倒是非。後來「捨本逐末」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且多借指不求事物的根本大端,只重視微末小節。另外據《戰國策.齊策四》載,齊國使者對於趙孝威太后見面先問齊國歲收、百姓安好,才問候齊王這件事,感到不滿。於是趙孝威太后回說:「苟無歲,何以有民?苟無民,何以有君?故有問舍本而問末者耶?」意思是:「如果沒有歲收,怎麼會有人民?沒有人民,怎麼會有國君?哪有捨去根本而問旁枝末節的道理呢?」是以人民為根本大端,君主為微末小節。 |
用法說明 | 語義說明指不求事物的根本大端,只重視微末小節。使用類別用在「不知輕重」的表述上。例句
|
辨 識 | 近義成語本末倒置、買櫝還珠反義成語追本窮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