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iom | 博古通今 |
Bopomofo | ㄅㄛˊ ㄍㄨˇ ㄊㄨㄥ ㄐㄧㄣ |
Pinyin | bó gǔ tōng jīn |
Interpretation | 學問淵博,通曉古今。語本《孔子家語.卷三.觀周》。 |
Allusion source | 《孔子家語.卷三.觀周》
孔子謂南宮敬叔1>曰:「吾聞老聃2>博古知今,通禮樂之原,明道德之歸,則吾師也。今將往3>矣。」對曰:「謹受命。」遂言於魯君曰:「臣受先臣之命,云孔子,聖人之後也,滅於宋。其祖弗父何,始有國而授厲公,及正考父佐戴武宣,三命茲益恭。故其鼎銘曰:『一命而僂,再命而傴,三命而俯。循牆而走,亦莫余敢侮,饘於是,粥於是,以餬其口。其恭儉也,若此。』」臧孫紇有言:「聖人之後,若不當世,則必有明君而達者焉。孔子少而好禮,其將在矣。」屬臣曰:「汝必師之,今孔子將適周,觀先王之遺制,考禮樂之所極,斯大業也,君盍以乘資之,臣請與往。」公曰:「諾。」與孔子車一乘,馬二疋,堅其侍御。敬叔與俱至周,問禮於老聃,訪樂於萇弘,歷郊社之所,考明堂之則,察廟朝之度。
〔Annotation〕
- 南宮敬叔:孔子弟子,孟僖子之子,春秋魯人,生卒年不詳。
- 老聃:李耳,生卒年不詳。字伯陽,諡曰聃,春秋時楚國苦縣人。曾任周朝守藏室之史。主無為之說,後世以為道家始祖。孔子嘗往問禮。著有《道德經》五千餘言。
- 往:前往拜訪。
|
Allusion description | 「博古通今」原作「博古知今」。「博」、「通」都有見識廣大的意思,一個人如果對於古今之事都能通曉,學問自然十分淵博。《孔子家語.卷三.觀周》中記載著孔子曾對弟子南宮敬叔稱讚老子,說老子的學問淵博,通曉古今,又明白禮樂的源流演變,明白道德的道理,可以作為自己的老師,便要弟子駕車,前往拜訪老子,向他請教禮樂之事。後來「博古通今」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形容人學問淵博,通曉古今。 |
Proof of documented content |
- 《晉書.卷三三.石崇傳》:「使者曰:『君侯博古通今,察遠照邇,願加三思。』」
- 宋.戴復古〈望江南.壺山好〉詞:「壺山好,博古又通今。結屋三間藏萬卷,揮毫一字直千金,四海有知音。」
- 《三國演義》第三二回:「(曹)丕八歲能屬文,有逸才,博古通今,善騎射,好擊劍。」
- 《醒世恆言.卷一一.蘇小妹三難新郎》:「老蘇生下兩個孩兒,大蘇小蘇。大蘇名軾,字子瞻,別號東坡;小蘇名轍,字子由,別號穎濱。兩子都有文經武緯之才,博古通今之學,同科及第,名重朝廷,俱拜翰林學士之職。」
- 《鏡花緣》第五回:「你向有才女之名,最是博古通今,可曾見過靈芝、鐵樹均在殘冬開花?」
|
Instructions | Semantic description學問淵博,通曉古今。褒義。
Usage category用在「學識廣博」的表述上。
Example
- 我才疏學淺,怎當得起博古通今的讚賞。
- 這位老先生閱歷廣泛,是個博古通今的人。
- 井底之蛙也自稱博古通今,真是貽笑大方。
- 他的學問淵博,不愧是博古通今的歷史學家。
- 老陳博古通今,說話時總是引經據典,讓人無法反駁。
- 王老師博古通今,上課時風趣幽默,內容豐富,很受學生歡迎。
- 由於李教授少年時勤奮好學,如今才能成為一個博古通今的學者。
|
Identification | Ambiguous idiom茹古涵今、博覽古今Antisense idiom才疏學淺、不學無術、孤陋寡聞、胸無點墨、淺見寡識、菲才寡學 |
Ref. words | - 博古知今
ㄅㄛˊ ㄍㄨˇ ㄓ ㄐㄧㄣ
bó gǔ zhī jīn
猶「博古通今」。見「博古通今」條。
- 《孔子家語.卷三.觀周》︰「孔子謂南宮敬叔曰:『吾聞老聃博古知今,通禮樂之原,明道德之歸,則吾師也。今將往矣。』」(源)
- 元.無名氏《凍蘇秦》第一折:「近來有一秀才,姓蘇名秦,此人博古知今,真乃將相之器。」
- 披古通今
ㄆㄧ ㄍㄨˇ ㄊㄨㄥ ㄐㄧㄣ
pī gǔ tōng jīn
披,翻閱。「披古通今」猶「博古通今」。見「博古通今」條。
- 南朝梁.簡文帝〈書案銘〉︰「敬客禮賢,恭思儼束,披古通今,察姦理俗。」
- 知今博古
ㄓ ㄐㄧㄣ ㄅㄛˊ ㄍㄨˇ
zhī jīn bó gǔ
猶「博古通今」。見「博古通今」條。
- 元.趙彥暉〈席上詠妓.萬種妖嬈套.油葫蘆〉曲:「知今博古通三教,鐵石人一見了也魂銷。」
- 透古通今
ㄊㄡˋ ㄍㄨˇ ㄊㄨㄥ ㄐㄧㄣ
tòu gǔ tōng jīn
猶「博古通今」。見「博古通今」條。
- 金.王吉昌〈行香子.木性慈仁〉詞:「杳冥時,蹤跡難尋。無中顯有,透古通今。」
- 通今博古
ㄊㄨㄥ ㄐㄧㄣ ㄅㄛˊ ㄍㄨˇ
tōng jīn bó gǔ
即「博古通今」。見「博古通今」條。
- 宋.劉克莊〈辭免兼殿講奏狀〉:「朝廷多通今博古之儒。」
- 《儒林外史》第二六回:「和他說到通今博古,他便說雜而不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