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iom | 安貧樂道 |
Bopomofo | ㄢ ㄆㄧㄣˊ ㄌㄜˋ ㄉㄠˋ |
Pinyin | ān pín lè dào |
Interpretation | 能安於貧困的處境,並仍以信守道義為樂。語出《文子.上仁》。 |
Allusion source | 《文子.上仁》
文子問:「仁義禮何以為薄於道德也?」老子曰:「為仁者必以哀樂論之,為義者必以取與明之。四海之內,哀樂不能遍;竭府庫之財貨,不足以贍萬民。故知不如修道而行德,因天地之性,萬物自正而天下贍,仁義因附。是以大丈夫居其厚,不居其薄。……德過其位者尊,祿過其德者凶。德貴无高,義取无多。不以德貴,竊位也。不以義取者,盜財也。聖人安貧樂道,不以欲1>傷生,不以利累己,故不違義而妄取2>。……」
〔Annotation〕
- 欲:欲望。
- 妄取:隨便拿取。
|
Allusion description | 《文子》又稱《通玄真經》,為道家經典。〈上仁〉篇中有一段藉著文子與老子間的問答,以闡述道家所崇尚的自然無為。文子問:「為什麼仁義禮等法則不如道德重要呢?」老子回答道:「行仁義者,不可能將其施為廣布於天下,所以不如修道行德,順應天地間的自然法則,那麼不必有什麼作為,萬事萬物便自然合於仁義了。……真正的聖賢之人,應該順其自然,安於任何處境,即使貧困,也信守天道,不因求取額外的欲望或私利而損害了生機,當然也不會任意索求而違逆正道。」其實道家的中心思想便是自然無為。文子所揭示的即此理念,所以要人安於現況,即使貧困,也能樂於信守正道,不作他想,也就是所謂的「安貧樂道」了。後來「安貧樂道」演變為一句成語,用來比喻能安於貧困的處境,並仍以信守道義為樂。 |
Proof of documented content |
- 《文子.上仁》:「聖人安貧樂道,不以欲傷生,不以利累己,故不違義而妄取。」(源)
- 《後漢書.卷二六.韋彪列傳》:「安貧樂道,恬於進趣,三輔諸儒莫不慕仰之。」
- 《樂府詩集.卷四三.相和歌辭一八.楚調曲下》:「安貧樂正道,師彼莊周。」
- 《晉書.卷九一.劉兆列傳》:「安貧樂道,潛心著述,不出門庭數十年。」
- 《宋史.卷四四四.陳師道列傳》:「師道高介有節,安貧樂道。」
|
Instructions | Semantic description能安於貧困的處境,並仍以信守道義為樂。
Usage category用在「恬淡簡樸」的表述上。
Example
- 他一向安貧樂道,把物質享受看得很淡。
- 像陶淵明那樣安貧樂道的人,現今社會中已經少見了。
- 現代人的物質豐裕,卻難以體會安貧樂道的自在閒適。
- 李教授安貧樂道,不慕名利,對身外事物一向淡然處之。
- 他雖然沒有豐富的物質享受,卻能安貧樂道,持志苦讀。
- 老王辭去高薪工作,來到山間居住,過著安貧樂道的生活,真可說是現代的隱士。
|
Identification | Ambiguous idiom甘貧樂道、安貧樂賤Antisense idiom不甘食貧、攀龍附鳳 |
Ref. words | - 好道安貧
ㄏㄠˋ ㄉㄠˋ ㄢ ㄆㄧㄣˊ
hào dào ān pín
即「安貧樂道」。見「安貧樂道」條。
- 漢.劉向《列女傳.卷八.梁鴻妻》:「君子謂梁鴻妻好道安貧,不汲汲於榮樂。」
- 守道安貧
ㄕㄡˇ ㄉㄠˋ ㄢ ㄆㄧㄣˊ
shǒu dào ān pín
猶「安貧樂道」。見「安貧樂道」條。
- 《舊唐書.卷九○.王及善等列傳》:「贊曰:『……守道安貧,懷遠當仁。』」
- 安貧守道
ㄢ ㄆㄧㄣˊ ㄕㄡˇ ㄉㄠˋ
ān pín shǒu dào
猶「安貧樂道」。見「安貧樂道」條。
- 宋.蘇軾〈薦布衣陳師道狀〉:「右臣等伏見徐州布衣陳師道,文詞高古,度越流輩,安貧守道。」
- 清.黃宗羲《明儒學案.卷四五.諸儒學案上三.布政陳克庵先生選》:「由張東白之事觀之,非平日安貧守道之意,徹乎表裡,安能使朋友信之如是?」
- 樂道安貧
ㄌㄜˋ ㄉㄠˋ ㄢ ㄆㄧㄣˊ
lè dào ān pín
即「安貧樂道」。見「安貧樂道」條。
- 《晉書.卷九一.儒林列傳》:「史臣曰:『……若仲寧之清貞守道,抗志柴門;……宣子之樂道安貧,弘風闡教:斯並通儒之高尚者也。』」
- 明.鄭若庸《玉玦記》第一九齣:「身淹滯,謾高歌劍鋏,樂道安貧,待時終覓上天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