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共戴天
成 語 | 不共戴天 | |||||||||
---|---|---|---|---|---|---|---|---|---|---|
注 音 | ||||||||||
漢語拼音 | bù gòng dài tiān (變) bú gòng dài tiān | |||||||||
釋 義 | 不與殺父的仇人共存於世間。◎語本《禮記.曲禮上》。後用「不共戴天」比喻仇恨極深。 △「勢不兩立」 | |||||||||
典故說明 | 「不共戴天」這句成語原本的意思就是「不和仇人頂著同樣的天」,「天」只有一個,所以也就是不和仇人共存於世間的意思。什麼樣的仇人非得拚個你死我活呢?《禮記.曲禮》有一段話說:「殺害父親的仇人,我不應和他共處於世間;在路上遇到殺害兄弟的仇人,不必等回家拿兵器,就應該直接上前報復;如果是殺害朋友的仇人,我不應該和他同國。」傳統的儒家是很講究禮的。在禮的觀念中,對父母要盡孝,對兄弟要友愛,對朋友要存義,這是為人的基本。所以一個人是非觀念要分明,要「以直報怨」。父母既是我們在世上最親的人,遇到殺父仇人,豈有輕饒的道理?想盡辦法也要報仇,否則為人子女就是不孝,也就是不合禮了。這正是為何《曲禮》說:「父之讎,弗與共戴天」的理由了。這種觀念在《禮記.檀弓上》也提到:有父母之仇要報的人,是要「寢苫枕干」的。苫,音ㄕㄢ,草的意思。干是盾,也就是兵器的意思。也就是為報父母之仇,為人子女要處心積慮,睡不能安寢,隨時準備兵器,等待機會。所以「不共戴天」原本是古代儒家藉報父仇一事的觀念,來宣揚對父母之孝的重要,後來演變成一句成語,比喻對人仇恨極深。 | |||||||||
用法說明 | 語義說明比喻仇恨極深。使用類別用在「怨恨相仇」的表述上。例句
| |||||||||
辨 識 | 近義成語水火不容、冰炭不容、你死我活、勢不兩立、勢如水火、勢如冰炭、誓不兩立反義成語不念舊惡、言歸於好形音辨誤戴,音ㄉㄞˋ。以頭頂著。不可寫作「載」。
「不共戴天」及「勢不兩立」都有不能與仇敵並存的意思。 「不共戴天」用於人與人之間的仇恨;「勢不兩立」用於敵對的雙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