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骸放浪
Idiom | 形骸放浪(放浪形骸) |
---|---|
Bopomofo | |
Pinyin | xíng hái fàng làng |
Interpretation | 義參「放浪形骸」。見「放浪形骸」條。 |
Allusion source | 此處所列為「放浪形骸」之典源,提供參考。 晉.王羲之〈蘭亭集序〉(據《漢魏六朝百三家集.卷五九》引) 〔Annotation〕
|
Allusion description | 此處所列為「放浪形骸」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 修禊是古代的一種民間習俗,陰曆三月上巳日(三國魏以後固定為三月三日),人們會在水邊洗濯,藉此以除不祥和祈福。東晉穆帝永和九年(西元353),王羲之和他的兒子,以及當時名士謝安、孫綽、王彬之等四十一人,在會稽山陰聚會,舉行修禊之禮,並且賦詩飲酒,世稱「蘭亭雅集」。那次盛會有二十六位參與者做了三十七首詩,後來集結成《蘭亭詩集》,王羲之則在會後,用鼠鬚筆、蠶繭紙,以行書寫下一篇序文,說明當時聚會的盛況,並且抒發個人的感懷。文章開頭記述了集會的時間、地點及參與者,並且描寫蘭亭附近的佳山勝水。緊接著訴說四周美景,且「流觴曲水」的活動也為與會人士帶來不少的樂趣。再來則筆鋒一轉,導出世事多變,人生無常,其中說到:「人與人相處交往,共同生活在這世上,轉瞬之間成為過往,有的人喜歡在室內和朋友相互訴說自己的理想抱負;有的人則會寄情於大自然之中,無拘無束。雖然彼此的取捨進退,千差萬別﹔個性愛好,各有不同,一旦遇到喜歡的事物,而暫時感到滿足愉悅時,根本不知道衰老即將到來。可是等到自己對所追求的事物感到厭倦時,情感自然隨著事物的改變而變化,感慨哀嘆也就跟著來了。」後來原文中的「放浪形骸」被摘出,形容縱情放任,不受世俗禮教約束。 |
Proof of documented content |
|
Ref. words | 放浪形骸 fàng làng xíng hái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