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iom | 束手待盡(束手待斃) |
Bopomofo | ㄕㄨˋ ㄕㄡˇ ㄉㄞˋ ㄐㄧㄣˋ |
Pinyin | shù shǒu dài jìn |
Interpretation | 義參「束手待斃」。見「束手待斃」條。 |
Allusion source | 此處所列為「束手待斃」之典源,提供參考。 ※《宋史.卷一一四.禮志一七》
(建炎)三年,幸杭州,自杭州幸江寧府,尋幸浙西,自浙西幸浙東。乃下詔曰:「國家遭金人侵逼,無歲無兵。朕纂承以來,深軫念慮,謂父兄在難,而吾民未撫,不欲使之陷於鋒鏑。故包羞忍恥,為退避之謀,冀其逞志而歸,稍得休息。自南京移淮甸,自淮甸移建康而會稽,播遷之遠,極于海隅。卑詞厚禮,使介相望。以至願去尊稱,甘心貶屈,請用正朔,比於藩臣,遣使哀祈,無不曲盡。假使金石無情,亦當少動。累年卑屈,卒未見從。生民嗷嗷,何時寧息?今諸路之兵聚於江、浙之間,朕不憚1>親行,據其要害2>。如金人尚容朕為汝兵民之主,則朕於事大3>之禮,敢有不恭!或必用兵窺我行在4>,傾我宗社,塗炭生靈5>,竭取東西金帛、子女,則朕亦何愛6>一身,不臨行陣,以踐前言,以保群生。朕已取十一月二十五日移蹕7>,前去浙西,為迎敵計。惟我將士、人民,念國家涵養之恩,二聖8>拘縻9>之辱,悼殺戮焚殘之禍,與其束手待斃,曷若并計合謀,同心戮力10>,奮勵而前,以存家國。」
〔Annotation〕
- 憚:音ㄉㄢˋ,害怕、畏懼。
- 要害:指軍事要地。
- 事大:指小國侍奉大國。
- 行在:指天子居處之所在。
- 塗炭生靈:比喻使人民生活陷入極端困苦之中。
- 愛:吝惜,捨不得。
- 移蹕:移駕。蹕,音ㄅㄧˋ,指古代帝王出行時止宿之所。
- 二聖:指徽宗、欽宗二帝,當時被金人擄走。聖,君王。
- 拘縻:拘禁,拘留。
- 同心戮力:齊心合力。戮,音ㄌㄨˋ,合、併。
|
Allusion description | 此處所列為「束手待斃」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 「束手待斃」的「束手」,是雙手被綑綁,不再抵抗的意思。如《史記.卷七八.春申君列傳》:「刳(ㄎㄨ)腹絕腸,折頸摺頤(一ˊ),首身分離,暴骸骨於草澤,頭顱僵仆,相望於境,父子老弱系脰(ㄉㄡˋ)束手為群虜者,相及於路。」描述在戰爭中被俘虜的父子老弱被繫住脖子,綁住雙手。此處文獻就用「束手」,表示了這樣的意思。又如:《後漢書.卷一.光武帝紀上》:「朕奮兵討擊,應時崩解,十餘萬眾束手降服,先帝璽綬歸之王府。」形容光武帝劉秀親自率兵征討,降伏赤眉君臣,讓十餘萬人束手。此處文獻所用「束手」,即表示無計可施,臣服的意思。在史書描述歷史事件中,多可見到以「束手」為核心而組構出意思相近的詞組,如「束手就縛」、「束手就擒」、「束手無策」等都是。至於「束手待斃」則出現在《宋史.卷一一四.禮志一七》及宋.蔡絛《鐵圍山叢談.卷二》。《宋史.卷一一四.禮志一七》記載建炎三年(西元1129),宋高宗行幸杭州,視導了浙西與浙東地區百姓生活後,下詔昭告天下:「當前金人一路侵逼,戰事一觸即發,我將士、百姓如能感念國家栽培的恩澤,記取徽、欽二帝被俘擄的恥辱,同時害怕敵軍的殘殺惡行,大家與其把雙手綁起來等死,不如齊心合力,戮力為國,才能保全大宋江山。」後來原文中的「束手待斃」可能從這裡被摘出,成為一句成語,用來比喻危難時不想辦法解決,坐等敗亡。 |
Proof of documented content |
- 《五代史平話.唐史.卷上》:「賞彼誅此,臣豈無辭?今張濬既已出師,則臣固難束手待盡,已集蕃漢軍五十萬,欲直抵蒲、潼,與濬格鬥。」
- 宋.孫覿〈宋故端明殿學士左朝散大夫致仕安定郡開國侯食邑一千戶賜紫金魚袋贈左中大夫胡公行狀〉:「歲月之後,公私之錢,盡歸藏鏹之家,商賈不行,市井蕭條,細民艱食,必無束手待盡之理。」
- 宋.許叔微《普濟本事方.序》:「余年十一,連遭家禍,父以時疫,母以氣中。百日之間,併失怙恃。痛念里無良醫,束手待盡,及長成人,刻意方書,誓欲以救物為心。」
|
Ref. words | 束手待斃 ㄕㄨˋ ㄕㄡˇ ㄉㄞˋ ㄅㄧˋ shù shǒu dài b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