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鑿附會
Idiom | 穿鑿附會 | |||||||||
---|---|---|---|---|---|---|---|---|---|---|
Bopomofo | ||||||||||
Pinyin | chuān zuò fù huì | |||||||||
Interpretation | 「穿鑿」,牽強的解釋,硬要把說不通的事情說通。語出《漢書.卷七二.王貢兩龔鮑傳.王吉》。「附會」之「附」,典源作「傅」,或作「傅會」,指牽引古事與時事相結合,並據以發表議論。後用「附會」比喻把不相關的事物牽連成有關聯。語本《史記.卷一○一.袁盎鼂錯列傳》。「穿鑿附會」指生拉硬扯,牽強解釋。 △「牽強附會」 | |||||||||
Allusion description | 「穿鑿附會」係由「穿鑿」及「附會」二語組合而成。 「穿鑿」一語見於《漢書.卷七二.王貢兩龔鮑傳.王吉》。王吉,字子陽,西漢時琅琊人,他不畏權勢,剛直不阿,忠君敢言。宣帝時王吉被任命為博士、諫大夫,他認為朝中所以綱紀混亂,缺少章法,是因為那些庸俗無卓見的官吏,治理人民沒有根據,任意穿鑿,各取所需,因此禮義敗壞,難以修復。 「附會」一語則見於《史記.卷一○一.袁盎鼂錯列傳》。袁盎,字絲,西漢楚人。文帝時為郎中,以建言有名。在〈袁盎鼂錯列傳〉文末,太史公說:袁盎雖然不好學,可是他善於將古事融合時事,發表議論,並以仁愛之心為本體,常常徵引大義,慷慨激昂。 「附會」在此並無貶義,之後則指牽強湊合,遂有貶義。後來這兩個詞語被合用成「穿鑿附會」,用來指生拉硬扯,牽強解釋。如明.胡應麟《詩藪.內編.古體上.雜言》:「『餐秋菊之落英』,談者穿鑿附會,聚訟紛紛。」便提到有些人對〈離騷〉中「餐秋菊之落英」這句話的意思不清楚,妄加解釋,造成不少爭端。 | |||||||||
Instructions | Semantic description生拉硬扯,牽強解釋。Usage category用在「強合硬湊」的表述上。Example
| |||||||||
Identification | Ambiguous idiom生拉硬拽、生搬硬套、郢書燕說、牽強附會、強作解人Antisense idiom言之有理、言之鑿鑿、實事求是「穿鑿附會」及「牽強附會」都有勉強解釋的意思。 「穿鑿附會」側重於將不合理的事強加解釋;「牽強附會」側重於將不相干的事強加湊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