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iom | 美輪美奐 |
Bopomofo | ㄇㄟˇ ㄌㄨㄣˊ ㄇㄟˇ ㄏㄨㄢˋ |
Pinyin | měi lún měi huàn |
Interpretation | 形容房屋規模高大、裝飾華美。語本《禮記.檀弓下》。 |
Allusion source | 《禮記.檀弓下》
晉獻文子成室,晉大夫發焉。張老曰:「美哉輪1>焉!美哉奐2>焉!歌於斯,哭於斯,聚國族於斯。」文子曰:「武也,得歌於斯,哭於斯,聚國族於斯,是全要領以從先大夫於九京也。」北面再拜稽首。
〔Annotation〕
- 輪:高大的樣子。
- 奐:文彩鮮明的樣子。
|
Allusion description | 《禮記》是儒家一部重要的典籍,為十三經之一,內容多是孔子的弟子及後學所記。在《禮記.檀弓下》記載了一個故事:晉國趙武的新屋落成,很多大夫都前去參加落成啟用典禮;一位名叫張老的大夫說道:「這屋子是多麼的高大壯觀啊!這裡面的裝飾是多麼的美麗鮮明啊!從今以後,主人就要在這屋裡祭祀奏樂,在這屋裡居喪哭泣,也在這屋裡和宗族聚會飲宴了。」趙武回說道:「我能夠在這裡祭祀、居喪、與宗族聚會,表示我將來能夠善終,與先人們合葬於九原啊!」表面上張老是在稱讚屋宇高大豪華,實際上是在提醒趙武不可奢華太過,要適可而止。後來「美輪美奐」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形容房屋規模高大、裝飾華美。 |
Proof of documented content |
- 宋.釋居簡〈普照水陸閣成設冥一月榜〉:「金山風月,平分谷水,門庭肇造,半空橫亘美輪美奐之洋洋,萬目聳觀;如岡如陵之岌岌,恩兼二利。」
- 宋.釋居簡〈彰教法堂記〉:「豫章西山碧雲菴四明如潔。落成之日,四眾聳瞻,謂余為能,殆不知余方將謝不能也。噫!美輪美奐兮,固非余心,初所由志,危而不持,顛而不扶,盍亦求!」
- 元.謝應芳〈延陵精舍疏〉:「築精舍笠澤之濱,捐故園延陵之扁。既不忘乎桑梓,且樂育於菁莪,願言為長者折枝,僉曰:「使工師求木,美輪美奐,鼓瑟鼓琴。」
- 明.蘇伯衡〈上梁文.康都督府上梁文〉:「廣積基而龜蓍協從,營丕搆而燕雀相賀。坊連建業,地直秦淮。擅面勢之雄,攬江山之勝。美輪美奐,人誇京邑之增輝;宜室宜家,我見子孫之逢吉。」
- 明.鄭紀〈上梁文.御書閣上梁文〉:「傳家至寶,曠世殊恩。既匭匣之珍藏,宜樓臺之壯麗,美輪美奐、擁家廟以朝陽,斯翼斯翬。」
- 明.倪岳〈汀洲府儒學重修記〉:「惟茲汀之郡黌廟,自大成殿而下,皆吾吳守數年之所脩葺。美輪美奐,莫之與京而學自明。」
- 明.陳謨〈泰和縣新修城隍廟記〉:「門廡庭室幕舍,靡不宏偉軒朗。上以稱睿旨,下以悅輿情,遠近聳觀嘆,未始有盤盤翼翼,美輪美奐。實為廟貌之甲,豈直一邑之鉅麗而已哉!」
- 明.朱善《詩解頤.卷二.斯干》:「此詩言其基址之廣厚,結構之周密,垣牆之堅固,堂室之高深,則美輪美奐之類也。」
- 《廣東通志.卷六○.藝文志二》引明.陳贄〈番山亭記〉:「巡撫嶺南兵部亞卿平西揭公、侍御富春周公、姑蘇盛公,命番禺知縣嚴遜,以海舶餘材重構焉。不旬日而亭告成。渠渠翼翼,美輪美奐,視昔有加。」
- 《江西通志.卷一三五.藝文》引清.白潢〈重修秀峰寺大殿并置御書樓香火田記〉:「使四方賢士大夫遊屐所經,瞻賜額而仰御書之樓,金碧輝煌,美輪美奐。知我朝人文化成之盛,不特儒林再闢,兼令佛地重光。」
- 《陝西通志.卷八九.藝文五》引清.李楷〈關賦〉:「又不觀乎作官者乎!其丹其雘曰栥曰梁,美輪美奐,肯搆肯堂。」
- 《萬壽盛典初集.卷四.聖德二》:「農有餘閒,鳩乃工而庀乃事,已見美輪美奐,昭盛事於萬年。」
|
Instructions | Semantic description形容房屋規模高大、裝飾華美。
Usage category用在「壯觀華麗」的表述上。
Example
- 新落成的美術館設計得氣勢非凡、美輪美奐。
- 這棟新落成的摩天大樓,看起來美輪美奐、無與倫比。
- 臺北市多的是美輪美奐的旅館飯店,只怕你沒錢無福消受。
- 這片荒地經過規劃後,一棟棟美輪美奐的高樓大廈如雨後春筍般地出現。
- 從這座皇宮的遺址來推斷,當初的建築物必定蓋得美輪美奐,富麗堂皇。
|
Identification | Ambiguous idiom富麗堂皇Dialectical奐,音ㄏㄨㄢˋ。文彩鮮明的樣子。不可寫作「煥」。
|
Ref. words | - 美奐美輪
ㄇㄟˇ ㄏㄨㄢˋ ㄇㄟˇ ㄌㄨㄣˊ
měi huàn měi lún
猶「美輪美奐」。見「美輪美奐」條。
- 《幼學瓊林.卷三.宮室類》:「美奐美輪,禮稱屋宇之高華。」
- 輪奐之美
ㄌㄨㄣˊ ㄏㄨㄢˋ ㄓ ㄇㄟˇ
lún huàn zhī měi
指規模高大、裝飾華美之屋。見「美輪美奐」條。
- 《藝文類聚.卷六四.居處部四.宅舍》引南朝梁.劉孝儀〈為王儀同謝宅啟〉:「但匈奴未滅,遽當輪奐之美;環堵為室,遂得歌哭於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