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道揚鑣
Idiom | 分道揚鑣 | |||||||||
---|---|---|---|---|---|---|---|---|---|---|
Bopomofo | ||||||||||
Pinyin | fēn dào yáng biāo | |||||||||
Interpretation | 分道而行,形容各走各的路。#語本《魏書.卷一四.神元平文諸帝子孫列傳.河間公齊》。後用「分道揚鑣」比喻人依其志向,各奔前程。 △「各奔前程」 | |||||||||
Allusion description | 「分道揚鑣」原作「分路揚鑣」。北魏時,有個名叫元志的人,不但是皇親國戚,還是當時首都洛陽的行政長官。他個性強悍,任何事都不輕易退讓。有一天,他乘座車走在路上,御史中尉李彪的座車也迎面而來。由於兩方都人馬眾多,一定要有一方退讓才能通過。照理說,官小的人要讓官大的人先走。而以官職來論,李彪是中央官員,元志只是地方首長,應該要禮讓。但元志個性強硬,加上是皇親國戚,硬是不肯讓步。雙方因此鬧得不可開交,決定去找皇上評理。李彪見了孝文帝說:「我是御史中尉,官比他大,區區一個洛陽市長怎麼可以這樣和我對抗呢?」元志反駁說:「我是國都所在的洛陽市長,洛陽城裡每個人都歸我管,哪有比照其他地方官,讓中央官員先走的道理?」孝文帝聽了很無奈,也不去評斷誰是誰非,就笑著說:「好啦!好啦!你們別吵!洛陽是我的地方,我說了就算,把路分成兩半,你們兩人以後各走各的就好啦!」元志和李彪兩人聽到皇上這麼說後,就拿著尺到外面,量了道路的寬度,然後分成兩半,各走自己的那一半。後來「分道揚鑣」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比喻人依其志向,各奔前程。 | |||||||||
Instructions | 一、Semantic description形容各走各的路。Usage category用在「各自行動」的表述上。Example
二、 Semantic description比喻人依其志向,各奔前程。Usage category用在「各自發展」的表述上。Example
| |||||||||
Identification | Ambiguous idiom各奔東西、各奔前程Antisense idiom並行不悖、齊頭並進、志同道合Dialectical鑣,音ㄅ|ㄠ。馬口中所含的鐵環。不可寫作「鏢」。
「分道揚鑣」及「各奔前程」都有各走各的路的意思。 「分道揚鑣」的用途較廣,可用在志向、興趣、感情等不相契合而造成的分手;「各奔前程」側重在目標相異,多用於志向不同的時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