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iom | 勢不兩立 |
Bopomofo | ㄕˋ ㄅㄨˋ ㄌㄧㄤˇ ㄌㄧˋ |
Pinyin | shì bù liǎng lì |
Interpretation | 依形勢是不能並存的。比喻敵對的雙方不能同時並存。#◎語出《戰國策.楚策一》。
△「不共戴天」 |
Allusion source |
-
《戰國策.楚策一》1>
#蘇秦為趙合從,說楚威王曰:「楚,天下之強國也。大王,天下之賢王也。楚地西有黔中、巫郡,東有夏州、海陽,南有洞庭、蒼梧,北有汾陘之塞、郇陽。地方五千里,帶甲百萬,車千乘,騎萬匹,粟支十年,此霸王之資也。夫以楚之強與大王之賢,天下莫能當2>也。今乃欲西面而事秦,則諸侯莫不南面3>而朝於章臺4>之下矣。秦之所害於天下莫如楚,楚強則秦弱,楚弱則秦強,此其勢不兩立。故為王至5>計,莫如從親6>以孤秦。大王不從親,秦必起兩軍:一軍出武關;一軍下黔中。若此,則鄢、郢動矣。臣聞治之其未亂,為之其未有也;患至而後憂之,則無及已。故願大王之早計之。
〔Annotation〕
- 典故或見於《韓非子.人主》。
- 當:音ㄉㄤˇ,通「擋」,匹敵、抵抗。
- 南面:鮑彪注
- 章臺:戰國時秦王所建的亭臺。地約當在今陝西省長安故城西南。
- 王至:鮑彪注
- 從親:聯合親鄰之國。從,音ㄗㄨㄥˋ,合從。即蘇秦倡導聯合楚、齊、燕、韓、趙、魏六國,共同抵抗秦國的謀策。因六國地處南北,故名「合從」。
-
《戰國策.楚策一》
張儀為秦破從連橫,說楚王曰:「秦地半天下,兵敵四國,被山帶河,四塞以為固。虎賁之士百餘萬,車千乘,騎萬疋,粟如丘山。法令既明,士卒安難樂死。主嚴以明,將知以武。雖無出兵甲,席卷常山之險,折天下之脊,天下後服者先亡。且夫為從者,無以異於驅群羊而攻猛虎也。夫虎之與羊,不格明矣。今大王不與猛虎而與群羊,竊以為大王之計過矣。凡天下強國,非秦而楚,非楚而秦。兩國敵侔交爭,其勢不兩立。而大王不與秦,秦下甲兵,據宜陽,韓之上地不通;下河東,取成皋,韓必入臣於秦。韓入臣,魏則從風而動。秦攻楚之西,韓、魏攻其北,社稷豈得無危哉?」
〔Ref. material〕
《韓非子.人主》
且法術之士,與當途之臣,不相容也。何以明之?主有術士,則大臣不得制斷,近習不敢賣重,大臣、左右權勢息,則人主之道明矣。今則不然,其當途之臣,得勢擅事以環其私;左右近習,朋黨比周以制疏遠,則法術之士奚時得進用?人主奚時得論裁?故有術不必用,而勢不兩立,法術之士,焉得無危?
|
Allusion description | 戰國七雄當中,以秦國最為強大,其餘六國為了不被強秦所併,無不用盡計謀。縱橫家蘇秦提出了合縱政策,主張聯合楚、齊、燕、韓、趙、魏六國之力,共同抵抗秦國。《戰國策.楚策一》中記載了蘇秦對楚威王的遊說。首先,他極力稱讚威王的賢能與楚國的地大物博。接著,話鋒一轉,譏刺威王的軟弱。他分析楚國的情況,認為楚國的實力極為雄厚,若還必須侍奉秦國,那其餘各國就更應理所當然的向秦稱臣,到那個時候,秦國就可以輕易的吞併各國了。再縱觀天下局勢,各個諸侯國中,秦國對楚國最為忌憚,楚國的氣勢若強盛,秦國就會相對的消弱,反之,楚弱則秦強,兩股勢力互為消長,絕不會同時並存。所以,蘇秦建議威王應該聯合鄰近各國,把秦國孤立起來,如此才是求得生存的最好方法。《戰國策.楚策一》中又另有一段,描述戰國時張儀為破楚、齊、燕、韓、趙、魏六國的聯合,於是分別利誘六國與秦國親善。當遊說楚王時,他以秦、楚二強若欲相爭而無法並存,則秦必採軍事手段使楚岌岌可危作為要脅,而欲迫使楚國改與秦國聯合。其中也用到「勢不兩立」一語。後來「勢不兩立」演變為成語,用來比喻敵對的雙方不能同時並存。 |
Proof of documented content |
- 《戰國策.楚策一》:「楚強則秦弱,楚弱則秦強。此其勢不兩立。」(源)
- 《戰國策.楚策一》:「凡天下強國,非秦而楚,非楚而秦。兩國敵侔交爭,其勢不兩立。」(源)
- 《韓非子.人主》:「故有術不必用,而勢不兩立,法術之士,焉得無危? 」
- 《三國志.卷五四.吳書.周瑜魯肅呂蒙傳.周瑜》:「今數雄已滅,唯孤尚存,孤與老賊,勢不兩立。」
- 《水滸後傳》第二○回:「這飲馬川賊人這等可惡!幾番來攪擾,與他勢不兩立!」
- 清.紀昀《閱微草堂筆記.卷一○.如是我聞四》:「論者謂難端發自乙,甲勢不兩立,乃鋌而走險,不過自救之兵,其罪不在甲。」
|
Instructions | Semantic description比喻敵對的雙方不能同時並存。
Usage category用在「怨恨相仇」的表述上。
Example
- 我與他有不共戴天之仇,勢不兩立。
- 正義和邪惡勢不兩立,這是天經地義的事。
- 兩房為了遺產的事勢不兩立,鬧得不可開交。
- 警察和歹徒勢不兩立,形成緊張的對峙局面。
- 他們兩人為什麼會弄到水火不容、勢不兩立呢?
- 這兩派人馬自從上次選舉結怨後,就勢不兩立了。
|
Identification | Ambiguous idiom水火不容、不共戴天、你死我活、誓不兩立、勢如水火Antisense idiom水乳交融、脣齒相依、親密無間Dialectical立,音ㄌ|ˋ。存在的意思。不可寫作「力」。
|
Ref. words | - 事不兩立
ㄕˋ ㄅㄨˋ ㄌㄧㄤˇ ㄌㄧˋ
shì bù liǎng lì
即「勢不兩立」。見「勢不兩立」條。
- 《宋書.卷七四.臧質列傳》:「(質)又謂:『震主之威,不可持久,主相勢均,事不兩立。』」
- 勢不並立
ㄕˋ ㄅㄨˋ ㄅㄧㄥˋ ㄌㄧˋ (變) ㄕˋ ㄅㄨˊ ㄅㄧㄥˋ ㄌㄧˋ
shì bù bìng lì (變) shì bú bìng lì
即「勢不兩立」。見「勢不兩立」條。
- 《晉書.卷六二.劉琨列傳》:「臣與二虜,勢不並立。(劉)聰、(石)勒不梟,臣無歸志。」
- 勢不兩存
ㄕˋ ㄅㄨˋ ㄌㄧㄤˇ ㄘㄨㄣˊ
shì bù liǎng cún
即「勢不兩立」。見「勢不兩立」條。
- 《韓非子.孤憤》: 「故資必不勝,而勢不兩存,法術之士,焉得不危?」
- 《三國志.卷五八.吳書.陸遜傳》:「得報懇惻,知與休久結嫌隙,勢不兩存,欲來歸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