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inistry of Education《Dictionary of Chinese Idioms》

:::

Homepage〉Idiom search〉Text〉[偃旗息鼓]

偃旗息鼓

Print   Add note
FontSmallMediumLarge
Idiom偃旗息鼓
Bopomofoㄧㄢˇ ㄑㄧˊ ㄒㄧˊ ㄍㄨˇ
Pinyinyǎn qí xí gǔ
Interpretation軍隊放倒旌旗,停止戰鼓。形容不露行蹤。語出《雲別傳》。後亦用「偃旗息鼓」比喻事情中斷或聲勢減弱。
△「偃兵息甲」、「鳴金收兵
Allusion source《雲別傳》(據《三國志.卷三六.蜀書.關張馬黃趙傳.趙雲》裴松之注引)
夏侯淵敗,曹公爭漢中地,運米北山下,數千萬囊。黃忠以為可取,雲兵隨忠取米。忠過期不還,雲將數十騎輕行出圍,迎視忠等。值曹公揚兵大出,雲為公前鋒所擊,方戰,其大眾至,勢偪,遂前突其陳,且鬥且卻。公軍敗,已復合,雲1>陷敵,還2>3>4>。將張著5>被創,雲復馳馬還營迎著。公軍追至圍,此時沔陽6>長張翼7>在雲圍內,翼欲閉門拒守,而雲入營,更大開門,偃8>旗息鼓。公軍疑雲有伏兵,引去。雲雷鼓震天,惟以戎弩於後射公軍,公軍驚駭,自相蹂踐9>,墮漢水中死者甚多。

〔Annotation〕

  1. 雲︰趙雲(?∼西元229),字子龍,三國時常山真定人。初從公孫瓚,後歸附劉備。勇敢善戰,以忠勇著稱。封永昌亭侯,累遷鎮軍將軍,卒諡順平。
  2. 還:音ㄒㄩㄢˊ,隨即、立刻。
  3. 趣:同「趨」。
  4. 圍:戰事的包圍陣勢。
  5. 張著:三國蜀人,生卒年不詳。
  6. 沔陽:今陝西沔縣東南,因在沔水之陽而得名。
  7. 張翼:字伯恭,三國蜀人,生卒年不詳。官至綏南中郎將,建興年間因討伐劉冑有功,封為都亭侯,後為鍾會亂兵所殺。
  8. 偃:音ㄧㄢˇ,放倒。
  9. 蹂踐:踐踏。蹂,音ㄖㄡˊ
Allusion description趙雲是三國蜀漢的一員大將,不但驍勇善戰,也擅長用計取勝。據《雲別傳》(《三國志》趙雲本傳裴松之注引)載,有一次劉備和曹操爭戰,曹操將軍隊屯駐在漢水的北山之下,黃忠和趙雲前往劫糧草。黃忠的部隊在途中被曹軍包圍,趙雲便率兵來支援,打退了曹操的軍隊。曹操心有不甘,重整軍隊繼續追擊。趙雲回到營地後,沔陽長張翼看見曹軍逐漸逼近,想要關上營寨的大門,堅守陣地。趙雲卻下令敞開營門,放倒軍旗,停止戰鼓,故佈疑陣。曹操看到蜀軍陣地一片死寂,毫無動靜,懷疑趙雲已經設下埋伏,不敢輕舉妄動,於是急忙退兵。這時趙雲下令戰鼓齊鳴,萬箭齊放。曹軍遭到這突來的伏擊,頓時大亂,紛紛逃命,混亂中自相踐踏和跌入漢水而死的士兵不計其數。後來這段故事中的「偃旗息鼓」演變成一句成語,除了原有意思外,也用來比喻事情中斷或聲勢減弱。
Proof of documented content
  1. 《三國志.卷三六.蜀書.關張馬黃趙傳.趙雲》裴松之注引《雲別傳》:「而雲入營,更大開門,偃旗息鼓。公軍疑雲有伏兵,引去。」(源)
  2. 《舊唐書.卷八四.裴行儉 列傳》:「突厥受詔,則諸蕃君長必相率而來。雖偃旗息鼓,高枕有餘矣。」
  3. 《資治通鑑.卷二六一.唐紀七七.昭宗光化二年》:「將攻沂州,先使覘之,曰:『城中皆偃旗息鼓。』綰曰:『此必有備,而救兵近,不可擊也。』」
  4. 明.徐復祚《投梭記》第一五齣:「聽我號令:偃旗息鼓如安寢,啣枚持口噤,兔脫莫留停,狙擊要詳審。」
  5. 《初刻拍案驚奇》卷三一:「吾向已說過,但當偃旗息鼓以應之,彼見我不與他敵,必不亂攻。切記不可交戰!」
  6. 《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九五回:「苟才便託了這個人,去代他竭力斡旋,足足忙了二十多天。苟才化了六十萬兩銀子,好欽差,就是偃旗息鼓的去了。」
  7. 《文明小史》第二一回:「那年正想得個京察,簡放道府出來,偏偏遇著兵亂,就此偃旗息鼓的攜眷出京。」
  8. 《官場現形記》第四○回:「於是瞿太太千恩萬謝,偃旗息鼓,率領眾人,悄悄回省而去。」
Instructions一、

Semantic description

軍隊放倒旌旗,停止戰鼓。形容不露行蹤。

Usage category

用在「隱聲匿跡」的表述上。

Example

  1. 此行既是偷襲,當然得偃旗息鼓,隱密行蹤。
  2. 我軍勢弱,可偃旗息鼓,埋伏於此,俟機攻其不備。
  3. 連續打了幾天仗,敵軍突然偃旗息鼓,不知有何陰謀?
  4. 讓我軍來個欺敵之計,大開寨門,偃旗息鼓,引敵入彀。
  5. 對方既然豎起白旗,我們就暫時偃旗息鼓,靜觀其變吧!

二、

Semantic description

比喻事情中斷或聲勢減弱。

Usage category

用在「中途廢止」的表述上。

Example

  1. 得饒人處且饒人,你們的爭執就偃旗息鼓吧!
  2. 我看這事就偃旗息鼓吧,再鬥下去沒完沒了。
  3. 沒想到他突然宣布退選,偃旗息鼓地攜妻出國。
  4. 闢建遊樂場一事本已成熟,但大地震後,偃旗息鼓,無人再提。
  5. 由於警力部署妥善,原來準備械鬥的兩幫人馬,只好偃旗息鼓,紛紛散去。

Identification

Ambiguous idiom

偃兵息甲鳴金收兵銷聲匿跡

Antisense idiom

大張旗鼓重整旗鼓

Dialectical

偃,音ㄧㄢˇ,放倒的意思。不可寫作「掩」。

Ref. words
  1. 偃旗臥鼓
    ㄧㄢˇ ㄑㄧˊ ㄨㄛˋ ㄍㄨˇ
    yǎn qí wò gǔ
    猶「偃旗息鼓」。見「偃旗息鼓」條。

    1. 《梁書.卷四五.王僧辯列傳》:「及賊前鋒次江口,僧辯乃分命眾軍,乘城固守,偃旗臥鼓,安若無人。」

  2. 卷旗息鼓
    ㄐㄩㄢˇ ㄑㄧˊ ㄒㄧˊ ㄍㄨˇ
    juǎn qí xí gǔ
    猶「偃旗息鼓」。見「偃旗息鼓」條。

    1. 清.孫郁《繡幃燈》第五齣:「須等那不賢之婦親口道允,我等纔捲旗息鼓,暫寬一時。」

  3. 息鼓偃旗
    ㄒㄧˊ ㄍㄨˇ ㄧㄢˇ ㄑㄧˊ
    xí gǔ yǎn qí
    猶「偃旗息鼓」。見「偃旗息鼓」條。

    1. 明.何良臣《陣紀.卷二.奇正虛實》:「乃息鼓偃旗,反前為後,似奔不奔,似驟不驟,勢似出伏,敵必可售。」

  4. 掩旗息鼓
    ㄧㄢˇ ㄑㄧˊ ㄒㄧˊ ㄍㄨˇ
    yǎn qí xí gǔ
    即「偃旗息鼓」。見「偃旗息鼓」條。

    1. 《明史.卷三○九.流賊列傳.張獻忠》:「獻忠因得與山民市鹽芻米酪,收潰散,掩旗息鼓,益西走白羊山。」
    2. 《紅樓夢》第六二回:「秦顯家的聽了,轟去魂魄,垂頭喪氣,登時掩旗息鼓,捲包而出。」

  5. 臥旗息鼓
    ㄨㄛˋ ㄑㄧˊ ㄒㄧˊ ㄍㄨˇ
    wò qí xí gǔ
    猶「偃旗息鼓」。見「偃旗息鼓」條。

    1. 《三國志.卷三五.蜀書.諸葛亮傳》裴松之注引晉.郭沖〈條諸葛亮五事〉:「亮意氣自若,敕軍中皆臥旗息鼓,不得妄出菴幔,又令大開四城門,埽地卻洒。」

  6. 臥鼓偃旗
    ㄨㄛˋ ㄍㄨˇ ㄧㄢˇ ㄑㄧˊ
    wò gǔ yǎn qí
    猶「偃旗息鼓」。見「偃旗息鼓」條。

    1. 《周書.卷一八.王思政列傳》:「東魏太尉高嶽、行臺慕容紹宗、儀同劉豐生等,率步騎十萬來攻潁川。城內臥鼓偃旗,若無人者。」

︿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