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inistry of Education《Dictionary of Chinese Idioms》

:::

Homepage〉Idiom search〉Text〉[漏網之魚]

漏網之魚

Print   Add note
FontSmallMediumLarge
Idiom漏網之魚
Bopomofoㄌㄡˋ ㄨㄤˇ ˊ
Pinyinlòu wǎng zhī yú
Interpretation從網眼中逃出去的魚,比喻僥倖逃脫法網的人。語本《史記.卷一二二.酷吏列傳.序》。後亦用「漏網之魚」比喻驚慌逃竄的人。
△「破觚為圜」、「斲雕為樸
Allusion source《史記.卷一二二.酷吏列傳.序》
孔子曰:「導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導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老氏稱:「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法令滋章,盜賊多有。」太史公曰:信哉是言也!法令者治之具,而非制治清濁之源也。昔天下之網嘗密矣,然姦偽萌起,其極也,上下相遁,至於不振。當是之時,吏治若救火揚沸,非武健嚴酷,惡能勝其任而愉快乎!言道德者,溺其職矣。故曰「聽訟,吾猶人也,必也使無訟乎」。「下士聞道大笑之」。非虛言也。漢興,破觚而為圜1>,斲雕而為朴2>,網漏於吞舟之魚3>,而吏治烝烝4>,不至於姦,黎民5>艾安6>由是觀之,在彼不在此。

〔Annotation〕

  1. 破觚而為圜:削掉棱角,使它變得光滑圓潤。比喻破除嚴刑峻法,使它變得簡易。觚,音ㄍㄨ,多棱角的器物。圜,音ㄩㄢˊㄝ同「圓」。見「破觚為圜」。
  2. 斲雕而為朴:去除雕飾而變為樸實。斲,音ㄓㄨㄛˊ,去除。朴,同「樸」。見「斲雕為樸」。
  3. 吞舟之魚:能吞舟的大魚。比喻犯大罪的人。見「吞舟之魚」。
  4. 烝烝:純厚寬大。
  5. 黎民:百姓、民眾。
  6. 艾安:寧息、安定。艾,音ㄧˋ
Allusion description關於如何治民,孔子曾說:「用政令和刑罰來治理人民,人民只是苟且遵行,並無自發的知恥之心。如果用道德禮教來教導人民,人民不但能夠知恥,而且能自發地改邪歸正。」老子也說:「最好的治民之道,是有德於民,即使執政者不提自己的德政,人民卻都有德行了。下等的治民之道,是有德於民,卻不斷地宣導自己的德政,深怕人民忘記,這樣人民反而沒有德行了。如果只依靠法令來治理人民,結果是法令越來越繁苛,竊盜罪犯反而越來越多。」太史公司馬遷十分同意孔子和老子的想法,他認為法令不過是為政的工具,並非澄清吏治的根本之道。漢代初年,變嚴刑峻罰為寬簡,法網疏闊的程度,甚至連能夠吞舟的大魚都可以逃脫,然而政治清明,沒有什麼作姦犯科的事情,人民的生活安定。從前的法令可以說非常嚴密,但是各種罪惡偽詐卻紛紛出現。由此可知,治民之道在於教化,而不在於法令。後來「漏網之魚」這個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於比喻僥倖逃脫法網的人,或比喻驚慌逃竄的人。
Proof of documented content
  1. 《京本通俗小說.馮玉梅團圓》:「希周道︰『承娘子志節自許,吾死亦瞑目。萬一為漏網之魚,苟延殘喘,亦誓願終身不娶,以答娘子今日之心。』」
  2. 元.鄭庭玉《後庭花》第二折:「他兩個忙忙如喪家之狗,急急似漏網之魚。」
  3. 《醒世恆言.卷三.賣油郎獨占花魁》:「忙忙如喪家之犬,急急如漏網之魚。擔渴擔飢擔勞苦,此行誰是家鄉;叫天叫地叫祖宗,惟願不逢韃虜。正是:寧為太平犬,莫作亂離人。」
  4. 《儒林外史》第五回:「幸得衙門後身緊靠著北城,幾個衙役,先溜到城外,用繩子把張、范二位繫了出去,換了藍布衣服、草帽、草鞋,尋一條小路,忙忙如喪家之狗,急急如漏網之魚,連夜找路回省城去了。」
  5. 《鏡花緣》第六六回:「二來自離本國,已如漏網之魚,豈肯仍投火坑。」
Instructions一、

Semantic description

比喻僥倖逃脫法網的人。

Usage category

用在「意外脫漏」的表述上。

Example

  1. 雖然警方展開大力掃蕩,還是有一些漏網之魚沒被抓到。
  2. 高層決定嚴辦所有吃案的失職人員,不許有任何漏網之魚
  3. 警方將販賣軍火的走私集團一舉成擒,沒有漏網之魚
  4. 在這次追捕行動中,警方使盡全力,終於使過去的漏網之魚悉數就逮。
  5. 我們必須儘快把所有在逃嫌犯緝捕歸案,不能讓他們成為逍遙法外的漏網之魚

二、

Semantic description

比喻驚慌逃竄的人。

Usage category

用在「倉皇逃跑」的表述上。

Example

  1. 知道後有追兵,他急如漏網之魚,向山中逃去。
  2. 當年土匪來劫時,我們就像漏網之魚,沒命地逃離村莊。
  3. 一聽到仇家正在搜捕他,他便急忙逃竄隱匿,有如喪家之犬、漏網之魚

Identification

Antisense idiom

甕中之鱉
Ref. words
  1. 漏網游魚
    ㄌㄡˋ ㄨㄤˇ ㄧㄡˊ ˊ
    lòu wǎng yóu yú
    比喻慌張逃竄的人。見「漏網之魚」條。

    1. 《封神演義》第一四回:「李靖望前飛走,真似失林飛鳥,漏網游魚,莫知東南西北。」

  2. 網漏吞舟
    ㄨㄤˇ ㄌㄡˋ ㄊㄨㄣ ㄓㄡ
    wǎng lòu tūn zhōu
    比喻法網疏寬到犯大罪的人都能逃脫。見「漏網之魚」條。

    1. 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賞譽》:「明公作輔,寧使網漏吞舟,何緣采聽風聞,以為察察之政?」
    2. 明.劉若愚《酌中志.自序》:「今外則網漏吞舟,內則桃僵李代。」

︿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