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inistry of Education《Dictionary of Chinese Idioms》

:::

Homepage〉Idiom search〉Text〉[口誅筆伐]

口誅筆伐

Print   Add note
FontSmallMediumLarge
Idiom口誅筆伐
Bopomofoㄎㄡˇ ㄓㄨ ㄅㄧˇ ㄈㄚ
Pinyinkǒu zhū bǐ fā
Interpretation誅,誅殺。伐,征討。「口誅筆伐」就是用言語和文字來揭發、譴責他人的罪狀。語出明.張岱《瑯嬛文集.卷三.書牘.與李翁硯書》引宋.呂祖謙語。
Allusion source明.張岱《瑯嬛文集.卷三.書牘.與李硯翁書》引宋.呂祖謙語
夫東林自顧涇陽講學以來,以此名目,禍我國家者八九十年,以其黨升沉,用占世數興敗,其黨盛則為終南之捷徑,其黨敗則為元祐之黨碑。……東林之中,其庸庸碌碌者,不必置論。如貪婪強橫之王圖,奸險兇暴之李三才,闖賊首輔之項煜,上箋勸進之周鐘,以致竄入東林,乃欲俱奉之以君子,則吾臂可斷,決不敢徇情也。……呂東萊1>曰:「見辱於市人,越宿2>而已忘;見辱於君子,萬世而不泯。君子所以口誅筆伐於蓽門圭竇3>之間,而老奸巨滑4>心喪膽落,得恃此權也。」今乃當東林敗國亡家之後,流毒昭然,猶欲使作史者,曲筆拗筆,仍欲擁戴東林,此某所痛哭流涕長太息者也。兄臺胸無成見,不落方隅,故可痛快言之,若語他人,則似荊軻與蓋聶論劍,怒目視之,所不免矣。

〔Annotation〕

  1. 呂東萊:呂祖謙(西元1137∼1187),字伯恭,宋金華人。官至直祕閣著作郎、國史院編修,與朱熹、張栻齊名,稱為「東南三賢」。其文詞閎肆辨博,於《詩》、《書》、《春秋》,多究古義,學者稱「東萊先生」。著有《東萊集》、《東萊左氏博議》等。
  2. 宿:音ㄒㄧㄡˇ,夜晚。
  3. 蓽門圭竇:比喻貧苦人家或貧苦人家居住的簡陋環境。見「篳門圭竇」。
  4. 老奸巨滑:深歷世情而極奸詐狡猾的人。
Allusion description張岱,字宗子、石公,號陶庵,明末清初浙江山陰人。張岱不僅長於文學,且長於史學,重要的著作是《石匱書》。此書張岱寫了近五十年才脫稿,花了很大的心血。但是,有些看過此書的大老認為,《石匱書》雖然寫得很好,但是沒有順應潮流擁戴東林學派,恐怕不合時宜,張岱心中十分不服,在〈與李硯翁〉的信中強調了言論自由的重要,他認為,有健全的輿論才有健全的政治。又引到宋代呂祖謙的話:「見辱於市人,越宿而已忘;見辱於君子,萬世而不泯。君子所以口誅筆伐於蓽門圭竇之間,而老奸巨滑心喪膽落,得恃此權也。」意思是說:被一般人羞辱,過一晚就忘了;被君子羞辱,一輩子也忘不了。這就是君子為什麼要常用言語和文字來揭發、譴責老奸巨猾的人的罪狀,讓他們非常恐懼害怕。張岱堅持自己史學家言論自由的理念,故寫此信與好友痛快言之。後來原文中的「口誅筆伐」演變為成語,用來指用言語和文字來揭發、譴責他人的罪狀。
Proof of documented content
  1. 明.張岱《瑯嬛文集.卷三.書牘.與李翁硯書》引宋.呂祖謙語:「呂東萊曰:『……君子所以口誅筆伐於蓽門圭竇之間,而老奸巨滑心喪膽落,得恃此權也。』」(源)
  2. 明.汪廷訥《三祝記》第一四齣:「他捐廉棄恥,向權門把富貴貪求,全不知口誅筆伐是詩人句,隴上墦間識者羞。」
  3. 明.卓爾康《春秋辯義.卷二.僖公三》:「邢、魯同出周公同宗之親戚。于同姓,魯不能問罪出師,又不能控晉討賊,止此書『燬』以寄執兵之仇,一字之義,凜然口誅筆伐矣。」
  4. 清.顧棟高《春秋大事表.卷四二之四.昭公》:「夫《春秋》為天下之無王作,臣弒其君,子弒其父,生人之道絕矣。故不得已而作《春秋》,汲汲乎別嫌明微,正名定分。……口誅筆伐,猶望人心懾於大義而不敢肆。」
Instructions

Semantic description

用言語和文字來揭發、譴責他人的罪狀。

Usage category

用在「批評譴責」的表述上。

Example

  1. 當弊案爆發時,人人口誅筆伐那些監守自盜的官員。
  2. 對社會的不公進行口誅筆伐,正是新聞記者的職責所在。
  3. 對於這種禍國殃民的作法,人人都應發揮凜然正氣,口誅筆伐
  4. 文人的刀劍就是筆墨,對此不良風氣理應口誅筆伐,同聲譴責。
  5. 在民主時代,主政者不依法行事,馬上就會遭到媒體口誅筆伐
Ref. words
  1. 口伐舌擊
    ㄎㄡˇ ㄈㄚ ㄕㄜˊ ㄐㄧˊ
    kǒu fā shé jí
    猶「口誅筆伐」。見「口誅筆伐」條。

    1. 宋.歐陽澈〈上蔣提舉書〉:「剛腸無他,一報君父,視死如歸,故口伐舌擊,決保其折而不沮也。」

  2. 筆誅口伐
    ㄅㄧˇ ㄓㄨ ㄎㄡˇ ㄈㄚ
    bǐ zhū kǒu fā
    猶「口誅筆伐」。見「口誅筆伐」條。

    1. 宋.陳亮《陳亮集.補遺.畏羞于君子》:「此丈夫所當履其道,免筆誅口伐於蓽門圭竇之間;實其行,免心喪膽落於目瞻耳聆之餘。」

︿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