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風披靡
參考詞語
‧從風而靡 ‧應風披靡 ‧望風而潰 ‧望風而靡 ‧聞風披靡 ‧隨風而靡
音讀與釋義
注 音
ㄨㄤˋ ㄈㄥ ㄆㄧ ㄇㄧˇ
漢語拼音
wàng fēng pī mǐ
釋 義
草木迎風傾伏倒。語本漢.司馬相如〈上林賦〉。後用「望風披靡」形容為強大的氣勢所壓倒。
典 源
漢.司馬相如〈上林賦〉(據《史記.卷一一七.司馬相如列傳》引)
於是乎崇山巃嵷,崔巍嵯峨,深林鉅木,嶄巖嵾嵯,九嵏、嶻嶭,南山峨峨,巖陁甗錡,嶊崣崛崎,振谿通谷,蹇產溝瀆,谽呀豁閜,阜陵別島,崴磈嵔瘣,丘虛崛㠥,隱轔鬱㠥,登降施靡,陂池貏豸,沇溶淫鬻,散渙夷陸,亭皋千里,靡不被築。掩以綠蕙,被以江離,糅以蘪蕪,雜以流夷。尃結縷,欑戾莎,揭車衡蘭,稿本射干,茈薑蘘荷,葴橙若蓀,鮮枝
1>黃礫
2>,蔣芧
3>青薠
4>,布濩閎澤
5>,延曼
6>太原,麗靡
7>廣衍,應風披靡
8>,吐芳揚烈
9>,
郁郁斐斐,眾香發越,肸蠁布寫,晻瞹苾勃。
〔註解〕
- 鮮枝:一種香草,可染紅色。
- 黃礫:一種香草,其根可染黃色。
- 蔣芧:植物名。蔣,禾本科菰屬,嫩莖可供食用,俗稱「茭白筍」。芧,音ㄓㄨˋ,三棱,亦稱荊三棱,可入藥。
- 青薠:香草名。一種似莎而大的草。薠,音ㄈㄢˊ。
- 布濩閎澤:遍布廣闊的大澤。濩,音ㄏㄨㄛˋ,雨水從屋簷向下流的樣子。閎,音ㄏㄨㄥˊ,宏大。
- 延曼:擴展延伸。曼,通「蔓」。
- 麗靡:華麗奢靡。靡,華麗。
- 披靡:草木隨風傾倒的樣子。
- 揚烈:飄揚濃烈。
典故說明
「望風披靡」原作「應風披靡」。司馬相如,字長卿,漢蜀郡成都人,為漢賦最有代表性的人物。他因〈子虛賦〉被漢武帝召見,後作〈上林賦〉,描寫皇帝狩獵時的盛大場面,漢武帝見了大喜,遂拜司馬相如為中郎將。〈上林賦〉內容以虛構的人物:楚國子虛先生、齊國烏有先生、漢朝無是公三人的對話,描寫諸侯、天子的遊獵盛況和天子上林苑的豪華壯麗。其中無是公描述漢武帝時的上林苑:地域廣大,山川雄奇,花草繁盛。各種香草遍布在廣闊的大澤,蔓延在廣大的平原之上,迎著微風伏倒,散發著濃烈的芳香。後來「望風披靡」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形容為強大的氣勢所壓倒。
書 證
- 《元史.卷一五○.張榮列傳》:「榮馳之,望風披靡,奪戰船五十艘,麾抵北岸,濟師,眾軍繼進,乘勝破張、盤二山寨,俘獲萬餘。大將阿朮魯恐生變,欲盡殺之,榮力爭而止。」
- 明.沈鯨《雙珠記》第一七齣:「吾自起兵以來,攻城掠地,勢如破竹,河北州縣,已望風披靡。」
- 《痛史》第六回:「宋兵那裡還立得住陣腳,未曾交綏,先自望風披靡,任憑孫虎臣與夏貴兩個百般鎮壓,只是鎮壓不住。」
用法說明
語義說明
形容為強大的氣勢所壓倒。
使用類別
用在「氣勢強盛」的表述上。
例句
- 這支長勝球隊所到之處,與賽者莫不望風披靡。
- 敵人看到我軍的壯盛軍容,立刻望風披靡,不戰而降。
- 這支總是讓對手望風披靡的球隊,今日總算嚐到敗績。
- 警方近日的大力掃盪,讓飆車族望風披靡,落荒而逃。
- 這個品牌的產品形象非常好,凡有它的專櫃出現,其他同類產品無不望風披靡,難有業績。
辨 識
近義
望風而逃
參考詞語
從風而靡
注 音
ㄘㄨㄥˊ ㄈㄥ ㄦˊ ㄇㄧˇ漢語拼音
cóng fēng ér mǐ
釋 義
猶「望風披靡」。見「望風披靡」條。- 《史記.卷九二》:「從其策,發使使燕,燕從風而靡。」
- 《文史通義.內篇二》:「世有好學而無真識者,鮮不從風而靡矣。」
應風披靡
注 音
ㄧㄥˋ ㄈㄥ ㄆㄧ ㄇㄧˇ漢語拼音
yìng fēng pī mǐ
釋 義
即「望風披靡」。見「望風披靡」條。- 《史記.卷一一七》:「蔣芧青薠,布濩閎澤,延曼太原,麗靡廣衍,應風披靡,吐芳揚烈。」
望風而潰
注 音
ㄨㄤˋ ㄈㄥ ㄦˊ ㄎㄨㄟˋ漢語拼音
wàng fēng ér kuì
釋 義
猶「望風披靡」。見「望風披靡」條。- 宋.孫光憲《北夢瑣言.卷五》:「每歲諸道差兵屯戍大渡河,蠻旗纔舉,望風而潰。」
- 《東周列國志.第九五回》:「獨樂毅自引燕軍,長驅深入,所過宣諭威德,齊城皆望風而潰,勢如破竹,大軍直逼臨淄。」
望風而靡
注 音
ㄨㄤˋ ㄈㄥ ㄦˊ ㄇㄧˇ漢語拼音
wàng fēng ér mǐ
釋 義
猶「望風披靡」。見「望風披靡」條。- 《漢書.卷六○》:「天下莫不望風而靡,自尚書近臣皆結舌杜口,骨肉親屬莫不股栗。」
- 明.邵璨《香囊記.第二○齣》:「將士望風而靡,三四十萬軍馬,不剩得一二千。」
聞風披靡
注 音
ㄨㄣˊ ㄈㄥ ㄆㄧ ㄇㄧˇ漢語拼音
wén fēng pī mǐ
釋 義
猶「望風披靡」。見「望風披靡」條。- 清.王省山〈附賊行.憫脅從也〉:「從賊豈所喜,愈脅日愈多,數萬猶不止,恃其烏合眾,聞風皆披靡。」
隨風而靡
注 音
ㄙㄨㄟˊ ㄈㄥ ㄦˊ ㄇㄧˇ漢語拼音
suí fēng ér mǐ
釋 義
猶「望風披靡」。見「望風披靡」條。- 《漢書.卷六六》:「下流之人,眾毀所歸,不寒而栗,雖雅知惲者,猶隨風而靡,尚何稱譽之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