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典 | 電子書

息事寧人

參考詞語

‧息事甯人 ‧省事寧人

音讀與釋義

注  音

ㄒㄧˊ ˋ ㄋㄧㄥˊ ㄖㄣˊ

漢語拼音

xí shì níng rén

釋  義

原指為政不生事擾民。語出《後漢書.卷三.肅宗孝章帝紀》。後用「息事寧人」指平息紛爭,以使彼此相安。

典故說明

漢章帝(西元56∼88),名烜,明帝第五子,素好儒術,建初四年(西元79)召諸儒在白虎觀講論五經異同,令班固等據以作成《白虎通義》;又詔曹褒定漢禮一百五十篇。政事按光武、明帝遺規,安定社會,發展生產。史家將他與明帝媲美,兩朝合稱「明章之治」。章帝為人寬厚,一改明帝苛察,禁用鉆鑿之類的酷刑。章帝曾下詔,命令所有的官員,如果人民不是犯了死罪,就不需要查驗其罪,如果是官吏之間互相告發,一律不得受理,為政以不得生事擾民為重點。後來「息事寧人」演變為成語,用來指平息紛爭,以使彼此相安。

用法說明

語義說明

指平息紛爭,以使彼此相安。

使用類別

用在「解紛求安」的表述上。

例句

  1. 息事寧人的做法,有時只會助長邪惡,於事反無補益。
  2. 老一輩的長者總以忍讓為本,凡事大都採取息事寧人的作法。
  3. 老李為人最怕麻煩,所以事事抱持息事寧人的態度,與人無爭。
  4. 你就不要再追究這件事了,息事寧人也不失為一種很好的辦法。
  5. 他越希望息事寧人,對方就越不肯善罷甘休,彷彿吃定了他似的。
  6. 平日待人處事,最好抱著息事寧人的態度,所謂退一步海闊天空嘛!
  7. 面對一些原則的問題,必須有所堅持,不能用息事寧人的態度草草了事。

辨  識

反義

煽風點火

參考詞語

  • 息事甯人

    注  音

    ㄒㄧˊ ˋ ㄋㄧㄥˊ ㄖㄣˊ

    漢語拼音

    xí shì níng rén

    釋  義

    甯,通「寧」。「息事甯人」即「息事寧人」。見「息事寧人」條。
    1. 清.紀昀《閱微草堂筆記.卷二三》:「畏鬼者常人之情也,謬答以畏,可息事甯人。」
  • 省事寧人

    注  音

    ㄕㄥˇ ˋ ㄋㄧㄥˊ ㄖㄣˊ

    漢語拼音

    shěng shì níng rén

    釋  義

    省,簡省。「省事寧人」猶「息事寧人」。見「息事寧人」條。
    1. 清.王士禛《帶經堂詩話.卷首》:「同年戶部王尚書人岳以御書御製詩一首見示,……可仰見省事寧人之意,不唯書法之工也。」
︿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