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典 | 電子書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參考詞語

‧不入獸穴,安得獸子 ‧不入虎穴,不得虎子 ‧不探虎穴,安得虎子 ‧入虎穴得虎子 ‧虎穴得子

音讀與釋義

注  音

ㄅㄨˋ ㄖㄨˋ ㄏㄨˇ ㄒㄩㄝˋ ㄧㄢ ㄉㄜˊ ㄏㄨˇ ˇ (變) ㄅㄨˊ ㄖㄨˋ ㄏㄨˇ ㄒㄩㄝˋ ㄧㄢ ㄉㄜˊ ㄏㄨˇ ˇ

漢語拼音

bù rù hǔ xuè yān dé hǔ zǐ (變) bú rù hǔ xuè yān dé hǔ zǐ

釋  義

不深入老虎的巢穴,無法捉到小老虎。比喻想要達到目標就必須深入冒險。#語本《東觀漢記.卷一六.班超傳》。

典故說明

班超是東漢名將,為班彪之子,班固之弟。他年輕的時候,投筆從戎跟隨車都尉竇固與匈奴打仗,建立了許多戰功。後來竇固派班超出使西域,來到了鄯善國。鄯善國王對於班超一行人本來十分禮遇,但過了一段時間,卻明顯地冷淡起來。班超對這種情形感到不解,暗中探聽的結果,原來是匈奴也派了使者前來籠絡鄯善國王,使鄯善國王的心產生動搖。班超立刻召集所有的部屬三十六人,趁酒酣時候,激怒大家說道:「不探索老虎的巢穴,就不能捉到小老虎。現在唯一的方法,就是趁夜裡火攻匈奴使者,使他們不知道我們有多少人,一定會大驚恐,可以把他們全部殺掉,這樣一來,鄯善國王才會害怕,事功可以成立。」所有人都贊成班超的建議。於是當天夜裡,班超率領吏士攻入匈奴使者的營地,班超親手就殺了三人,把匈奴的使者以及副使都殺了,鄯善國王嚇得魂不附體,終於願意歸順漢朝。後來「不入虎穴,焉得虎子」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比喻想要達到目標就必須深入冒險。

用法說明

語義說明

比喻想要達到目標就必須冒險。

使用類別

用在「勇往直前」、「冒險犯難」的表述上。

例句

  1. 既然本著不入虎穴,焉得虎子的決心前來,不達目的絕不回頭。
  2. 俗話說:「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如果不親赴匪穴,如何救得了人質?
  3. 這件事是有風險,但不入虎穴,焉得虎子?不去冒險又怎能嚐到甜美的果實?
  4. 大丈夫頂天立地,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即使前面是刀山火海,我也要闖一闖。
  5. 當臥底的警員都是抱著不入虎穴,焉得虎子的決心,深入歹徒組織核心一探究竟。

辨  識

反義

知難而退

參考詞語

  • 不入獸穴,安得獸子

    注  音

    ㄅㄨˋ ㄖㄨˋ ㄕㄡˋ ㄒㄩㄝˋ ㄉㄜˊ ㄕㄡˋ ˇ (變) ㄅㄨˊ ㄖㄨˋ ㄕㄡˋ ㄒㄩㄝˋ ㄉㄜˊ ㄕㄡˋ ˇ

    漢語拼音

    bù rù shòu xuè ān dé shòu zǐ (變) bú rù shòu xuè ān dé shòu zǐ

    釋  義

    猶「不入虎穴,焉得虎子」。見「不入虎穴,焉得虎子」條。
    1. 《周書.卷二五》:「古人有言:『不入獸穴,安得獸子。』若以奇兵出其不意,事或可濟。」
  • 不入虎穴,不得虎子

    注  音

    ㄅㄨˋ ㄖㄨˋ ㄏㄨˇ ㄒㄩㄝˋ ㄅㄨˋ ㄉㄜˊ ㄏㄨˇ ˇ (變) ㄅㄨˊ ㄖㄨˋ ㄏㄨˇ ㄒㄩㄝˋ ㄅㄨˋ ㄉㄜˊ ㄏㄨˇ ˇ

    漢語拼音

    bù rù hǔ xuè bù dé hǔ zǐ (變) bú rù hǔ xuè bù dé hǔ zǐ

    釋  義

    即「不入虎穴,焉得虎子」。見「不入虎穴,焉得虎子」條。
    1. 《後漢書.卷四七》:「不入虎穴,不得虎子。當今之計,獨有因夜以火攻虜,使彼不知我多少,必大震怖,可殄盡也。」
  • 不探虎穴,安得虎子

    注  音

    ㄅㄨˋ ㄊㄢˋ ㄏㄨˇ ㄒㄩㄝˋ ㄉㄜˊ ㄏㄨˇ ˇ (變) ㄅㄨˊ ㄊㄢˋ ㄏㄨˇ ㄒㄩㄝˋ ㄉㄜˊ ㄏㄨˇ ˇ

    漢語拼音

    bù tàn hǔ xuè ān dé hǔ zǐ (變) bú tàn hǔ xuè ān dé hǔ zǐ

    釋  義

    即「不入虎穴,焉得虎子」。見「不入虎穴,焉得虎子」條。
    1. 《三國志.卷五四》:「貧賤難可居,脫誤有功,富貴可致。且不探虎穴,安得虎子?」
  • 入虎穴得虎子

    注  音

    ㄖㄨˋ ㄏㄨˇ ㄒㄩㄝˋ ㄉㄜˊ ㄏㄨˇ ˇ

    漢語拼音

    rù hǔ xuè dé hǔ zǐ

    釋  義

    比喻深入險地去取得勝利成功。見「不入虎穴,焉得虎子」條。
    1. 清.袁枚〈答某學士書〉:「宋則不然。大半賢人君子,皆先入釋教中,明心見性,深造有得,然後變貌改形,遁而之儒,且以入虎穴得虎子自矜,而不知久居虎穴中,已作牛哀之化而不自知。」
  • 虎穴得子

    注  音

    ㄏㄨˇ ㄒㄩㄝˋ ㄉㄜˊ ˇ

    漢語拼音

    hǔ xuè dé zǐ

    釋  義

    比喻勝利成功是從艱險的境地中得來的。見「不入虎穴,焉得虎子」條。
    1. 明.郎瑛《七修類稿.卷三○》:「先生之作,誠可謂虎穴得子矣。」
︿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