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典 | 電子書

路無拾遺(路不拾遺)

參考詞語

‧路不拾遺

音讀與釋義

注  音

ㄌㄨˋ ˊ ˊ ˊ

漢語拼音

lù wú shí yí

釋  義

義參「路不拾遺」。見「路不拾遺」條。

典  源

此處所列為「路不拾遺」之典源。
#《戰國策.秦策一》
衛鞅亡魏入秦,孝公以為相,封之於商,號曰商君。商君1>治秦2>,法令至行,公平無私,罰不諱3>強大,賞不私4>親近,法及太子,黥劓5>其傅。期年6>之後,道不拾遺,民不妄取,兵革7>大強,諸侯畏懼。然刻深寡恩,特以強服之耳。

〔註解〕

  1. 商君:商鞅(西元前390?∼前338),姓公孫,名鞅,戰國時衛人,或稱「衛鞅」。少好刑名法術之學,初為魏相公叔痤家臣,後入秦為相,說服秦孝公推行新法。秦國富強後,因功受封於商,號為商君。其人用法嚴苛,樹敵眾多,孝公卒,遂被車裂而死。
  2. 秦:周朝國名。嬴姓,周孝王封伯益之後於秦,以為附庸。嗣後屢經遷徙,至秦襄公始立國。傳至秦孝公時定都咸陽,國勢日益富強,為戰國七雄之一。迨始皇統一中國,乃代周而有天下。
  3. 諱:避開、顧忌。
  4. 私:偏愛、袒護。
  5. 黥劓:音ㄑㄧㄥˊˋ,古代刑罰名。黥,在犯人面、額等處刺字塗墨。劓,將犯人鼻子割去。
  6. 期年:一周年。期,音ㄐㄧ。
  7. 兵革:指兵器及甲冑等軍械裝備。

〔典源參考〕

另可參考:《韓非子.內儲說下》、《韓非子.外儲說左上》

書  證

  1. 《孔子家語.卷一.相魯》:「長幼異食,強弱異任,男女別塗,路無拾遺,器不雕偽。」
  2. 明.徐元《八義記》第一五齣:「今夕拜告神祗,願滿朝文武,各依官職,讒言不入,軍民路無拾遺。」

參考詞語

  • 路不拾遺

    注  音

    ㄌㄨˋ ㄅㄨˋ ˊ ˊ

    漢語拼音

    lù bù shí yí
︿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