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緘其口
參考詞語
‧三緘口
音讀與釋義
注 音
ㄙㄢ ㄐㄧㄢ ㄑㄧˊ ㄎㄡˇ
漢語拼音
sān jiān qí kǒu
釋 義
嘴巴加了三道封條。形容說話謹慎或不說話。#語出漢.劉向《說苑.卷一○.敬慎》。
典故說明
根據西漢劉向所寫的《說苑》中記載,孔子曾經前往周朝首都,參觀周王的祖廟。在祖廟右邊的臺階前,立了一個銅像,他的嘴被重重封住,背上刻了一段文字:「這是古時候說話最謹慎的人。要謹慎啊!謹慎啊!不要多話,話一多,失誤也必定多起來。」孔子就反身告誡弟子說:「這個銅像就是在告誡人們,平日謹言慎行,不要多話,就不會招來無妄的口舌之災。」另外在《孔子家語》和《太公金匱》也記錄了這件事。後來「三緘其口」演變為成語,用來形容說話謹慎或不說話。
用法說明
語義說明
說話謹慎或不說話。
使用類別
用在「閉口不語」的表述上。
例句
- 無論怎麼問,他就是三緘其口,不願透露任何訊息。
- 在這種高壓統治下,莫怪大家對許多事都三緘其口。
- 我對這件事情完全不了解,只好三緘其口,不好插嘴。
- 這種夫妻間的事,旁人沒有插嘴的必要,最好三緘其口。
- 孔子說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對於不了解的事,我們最好三緘其口。
辨 識
近義
默默無言、沉默是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