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緘其口
參考詞語
‧三緘口音讀與釋義
注 音
漢語拼音
sān jiān qí kǒu釋 義
嘴巴加了三道封條。形容說話謹慎或不說話。#語出漢.劉向《說苑.卷一○.敬慎》。典 源
#漢.劉向《說苑.卷一○.敬慎》1>孔子之周,觀於太廟。右 陛 2>之前,有 金人 3>焉,三 緘 4>其口,而 銘 5>其背曰:「古之慎言人也。戒之哉!戒之哉!無多言,多言多敗;
〔註解〕
- 典故或見於《太公金匱》。
- 陛:臺階、階梯。
- 金人:金屬鑄成的人像。
- 緘:音ㄐㄧㄢ,閉。
- 銘:刻鏤。
〔典源參考〕
《太公金匱》(據《意林》卷一引)武王問:「五帝之戒,可得聞乎?」太公曰:「黃帝云『予在民上,搖搖恐夕不至朝,故金人三緘其口,慎言語也。』堯居民上,振振如臨深淵;舜居民上,兢兢如履薄冰;禹居民上,慄慄如恐不滿;湯居民上,翼翼懼不敢息。」
另可參考:《孔子家語.卷三.觀周》
典故說明
根據西漢劉向所寫的《說苑》中記載,孔子曾經前往周朝首都,參觀周王的祖廟。在祖廟右邊的臺階前,立了一個銅像,他的嘴被重重封住,背上刻了一段文字:「這是古時候說話最謹慎的人。要謹慎啊!謹慎啊!不要多話,話一多,失誤也必定多起來。」孔子就反身告誡弟子說:「這個銅像就是在告誡人們,平日謹言慎行,不要多話,就不會招來無妄的口舌之災。」另外在《孔子家語》和《太公金匱》也記錄了這件事。後來「三緘其口」演變為成語,用來形容說話謹慎或不說話。書 證
- 漢.劉向《說苑.卷一○.敬慎》:「孔子之周,觀於太廟。右陛之前,有金人焉,三緘其口,而銘其背曰:『古之慎言人也。』」(源)
- 《孔子家語.卷三.觀周》:「孔子觀周,遂入太祖后稷之廟,廟堂右階之前,有金人焉,三緘其口,而銘其背曰:『古之慎言人也。』」
- 《北齊書.卷三七.魏收列傳》:「周廟之人,三緘其口。漏卮在前,欹器留後。俾諸來裔,傳之坐右。」
- 《意林》卷一引《太公金匱》:「予在民上,搖搖恐夕不至朝,故金人三緘其口,慎言語也。」
- 宋.尤袤《全唐詩話.卷一.姚崇》:「欽之伊何?三命而走;謹之伊何?三緘其口。」
用法說明
語義說明
說話謹慎或不說話。使用類別
用在「閉口不語」的表述上。例句
- 無論怎麼問,他就是三緘其口,不願透露任何訊息。
- 在這種高壓統治下,莫怪大家對許多事都三緘其口。
- 我對這件事情完全不了解,只好三緘其口,不好插嘴。
- 這種夫妻間的事,旁人沒有插嘴的必要,最好三緘其口。
- 孔子說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對於不了解的事,我們最好三緘其口。
辨 識
近義
默默無言、沉默是金參考詞語
- 三緘口
注 音
ㄙㄢ ㄐㄧㄢ ㄎㄡˇ 漢語拼音
sān jiān kǒu釋 義
即「三緘其口」。見「三緘其口」條。- 唐.權德輿〈誡言〉:「言之或未行,前哲所不取。方寸雖浩然,因之三緘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