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詞語
‧深思熟慮
音讀與釋義
注 音
ㄐㄧㄥ ㄙ ㄕㄡˊ ㄌㄩˋ
漢語拼音
jīng sī shóu lǜ
釋 義
義參「深思熟慮」。見「深思熟慮」條。
典 源
此處所列為「深思熟慮」之典源。
-
「深思」:戰國楚.屈原〈漁父〉(據《文選.卷三三.騷下》引)
屈原既放,遊於江潭,行吟澤畔,顏色憔悴,形容枯槁。漁父見而問之,曰:「子非三閭大夫歟?何故至於斯?」屈原曰:「世人皆濁我獨清,眾人皆醉我獨醒,是以見放。」漁父曰:「聖人不凝滯於物,而能與世推移。
世皆濁,何不
淈其泥
1>而
揚其波
2>?眾人皆醉,何不餔其糟
而歠其醨
?何故深思高舉,自令放為?
」屈原曰:「吾聞之,新沐者必彈冠,新浴者必振衣,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寧赴湘流,葬於江魚腹中,安能以皓皓之白,蒙世俗之塵埃乎!」漁父莞爾而笑,鼓枻而去。乃歌曰:「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纓,滄浪之水濁兮,可以濯我足。」遂去,不復與言。
〔註解〕
- 淈其泥:濁亂其泥。淈,音ㄍㄨˇ,攪亂使其混濁。
- 揚其波:掀起波濤。
- 餔其糟而歠其醨:吃酒渣,喝薄酒。比喻隨波逐流,與世浮沉的生活態度。餔,音ㄅㄨ,吃。糟,釀酒的殘渣。歠,音ㄔㄨㄛˋ,飲、喝。醨,音ㄌㄧˊ,薄酒。見「餔糟歠醨」。
-
「熟慮」:《史記.卷七二.穰侯列傳》
夫輕背楚、趙之兵,陵七仞之城,戰三十萬之眾,而志必舉之,臣以為自天地始分以至于今,未嘗有者也。攻而不拔,秦兵必罷,陶邑必亡,則前功必弃矣。今魏氏方疑,可以少割收也。願君逮楚、趙之兵未至於梁,亟以少割收魏。魏方疑而得以少割為利,必欲之,則君得所欲矣。楚、趙怒於魏之先己也,必爭事秦,從以此散,而君後擇焉。且君之得地豈必以兵哉!割晉國,秦兵不攻,而魏必效絳安邑。又為陶開兩道,幾盡故宋,衛必效單父。
秦
1>兵可全,而君制之,何
索
2>而不得,何為而不成!願君熟慮之而
無行危
3>。
〔註解〕
- 秦:戰國時秦國。周孝王封伯益之後於秦,約今甘肅省天水縣。莊公時徙居大丘,今之陝西省興平縣東南的槐里城。孝公時定都咸陽,得商鞅變法圖強,積極東侵。惠王時重用張儀,以連橫政策離間六國。昭襄王用范雎採遠交近攻之策向東擴展。秦王政二十六年 (西元前221)統一天下,建立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大一統的帝國。
- 索:索求、索討。
- 無行危:謂莫行圍梁之危事。
書 證
- 《宋史.卷三八○.何鑄列傳》:「願陛下事無大小,精思熟慮,求其至當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