勢不兩立
參考詞語
‧事不兩立 ‧勢不並立 ‧勢不兩存音讀與釋義
注 音
漢語拼音
shì bù liǎng lì釋 義
依形勢是不能並存的。比喻敵對的雙方不能同時並存。#◎語出《戰國策.楚策一》。△「不共戴天」
典故說明
戰國七雄當中,以秦國最為強大,其餘六國為了不被強秦所併,無不用盡計謀。縱橫家蘇秦提出了合縱政策,主張聯合楚、齊、燕、韓、趙、魏六國之力,共同抵抗秦國。《戰國策.楚策一》中記載了蘇秦對楚威王的遊說。首先,他極力稱讚威王的賢能與楚國的地大物博。接著,話鋒一轉,譏刺威王的軟弱。他分析楚國的情況,認為楚國的實力極為雄厚,若還必須侍奉秦國,那其餘各國就更應理所當然的向秦稱臣,到那個時候,秦國就可以輕易的吞併各國了。再縱觀天下局勢,各個諸侯國中,秦國對楚國最為忌憚,楚國的氣勢若強盛,秦國就會相對的消弱,反之,楚弱則秦強,兩股勢力互為消長,絕不會同時並存。所以,蘇秦建議威王應該聯合鄰近各國,把秦國孤立起來,如此才是求得生存的最好方法。《戰國策.楚策一》中又另有一段,描述戰國時張儀為破楚、齊、燕、韓、趙、魏六國的聯合,於是分別利誘六國與秦國親善。當遊說楚王時,他以秦、楚二強若欲相爭而無法並存,則秦必採軍事手段使楚岌岌可危作為要脅,而欲迫使楚國改與秦國聯合。其中也用到「勢不兩立」一語。後來「勢不兩立」演變為成語,用來比喻敵對的雙方不能同時並存。用法說明
語義說明
比喻敵對的雙方不能同時並存。使用類別
用在「怨恨相仇」的表述上。例句
- 我與他有不共戴天之仇,勢不兩立。
- 正義和邪惡勢不兩立,這是天經地義的事。
- 兩房為了遺產的事勢不兩立,鬧得不可開交。
- 警察和歹徒勢不兩立,形成緊張的對峙局面。
- 他們兩人為什麼會弄到水火不容、勢不兩立呢?
- 這兩派人馬自從上次選舉結怨後,就勢不兩立了。
辨 識
近義
水火不容、不共戴天、你死我活、誓不兩立、勢如水火反義
水乳交融、脣齒相依、親密無間形音辨誤
立,音ㄌ|ˋ。存在的意思。不可寫作「力」。「不共戴天」及「勢不兩立」都有不能與仇敵並存的意思。
「不共戴天」用於人與人之間的仇恨;「勢不兩立」用於敵對的雙方。
不共戴天 | 勢不兩立 | 辨似例句 |
---|---|---|
○ | ㄨ | 土匪毀我家園,殺我家人,這仇~,一定要報。 |
ㄨ | ○ | 正義和邪惡~,這是天經地義的事。 |
參考詞語
- 事不兩立
注 音
ㄕˋ ㄅㄨˋ ㄌㄧㄤˇ ㄌㄧˋ 漢語拼音
shì bù liǎng lì釋 義
即「勢不兩立」。見「勢不兩立」條。- 《宋書.卷七四》:「(質)又謂:『震主之威,不可持久,主相勢均,事不兩立。』」
- 勢不並立
注 音
ㄕˋ ㄅㄨˋ ㄅㄧㄥˋ ㄌㄧˋ (變) ㄕˋ ㄅㄨˊ ㄅㄧㄥˋ ㄌㄧˋ 漢語拼音
shì bù bìng lì (變) shì bú bìng lì釋 義
即「勢不兩立」。見「勢不兩立」條。- 《晉書.卷六二》:「臣與二虜,勢不並立。(劉)聰、(石)勒不梟,臣無歸志。」
- 勢不兩存
注 音
ㄕˋ ㄅㄨˋ ㄌㄧㄤˇ ㄘㄨㄣˊ 漢語拼音
shì bù liǎng cún釋 義
即「勢不兩立」。見「勢不兩立」條。- 《三國志.卷五八》:「得報懇惻,知與休久結嫌隙,勢不兩存,欲來歸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