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典 | 電子書

勢不兩存(勢不兩立)

參考詞語

‧勢不兩立

音讀與釋義

注  音

ˋ ㄅㄨˋ ㄌㄧㄤˇ ㄘㄨㄣˊ

漢語拼音

shì bù liǎng cún

釋  義

義參「勢不兩立」。見「勢不兩立」條。

典  源

此處所列為「勢不兩立」之典源。
  1. 《戰國策.楚策一》1>
    蘇秦為趙合從,說楚威王曰:「楚,天下之強國也。大王,天下之賢王也。楚地西有黔中、巫郡,東有夏州、海陽,南有洞庭、蒼梧,北有汾陘之塞、郇陽。地方五千里,帶甲百萬,車千乘,騎萬匹,粟支十年,此霸王之資也。 夫以楚之強與大王之賢,天下莫能 當 2>也。今乃欲西面而事秦,則諸侯莫不 南面 3>而朝於 章臺 4>之下矣。秦之所害於天下莫如楚,楚強則秦弱,楚弱則秦強,此其勢不兩立。故為 王至 5>計,莫如 從親 6>以孤秦。 大王不從親,秦必起兩軍:一軍出武關;一軍下黔中。若此,則鄢、郢動矣。臣聞治之其未亂,為之其未有也;患至而後憂之,則無及已。故願大王之早計之。

    〔註解〕

    1. 典故或見於《韓非子.人主》。
    2. 當:音ㄉㄤˇ,通「擋」,匹敵、抵抗。
    3. 南面:鮑彪注
    4. 章臺:戰國時秦王所建的亭臺。地約當在今陝西省長安故城西南。
    5. 王至:鮑彪注
    6. 從親:聯合親鄰之國。從,音ㄗㄨㄥˋ,合從。即蘇秦倡導聯合楚、齊、燕、韓、趙、魏六國,共同抵抗秦國的謀策。因六國地處南北,故名「合從」。
  2. 《戰國策.楚策一》
    張儀為秦破從連橫,說楚王曰:「秦地半天下,兵敵四國,被山帶河,四塞以為固。虎賁之士百餘萬,車千乘,騎萬疋,粟如丘山。法令既明,士卒安難樂死。主嚴以明,將知以武。雖無出兵甲,席卷常山之險,折天下之脊,天下後服者先亡。且夫為從者,無以異於驅群羊而攻猛虎也。夫虎之與羊,不格明矣。今大王不與猛虎而與群羊,竊以為大王之計過矣。凡天下強國,非秦而楚,非楚而秦。兩國敵侔交爭,其勢不兩立。而大王不與秦,秦下甲兵,據宜陽,韓之上地不通;下河東,取成皋,韓必入臣於秦。韓入臣,魏則從風而動。秦攻楚之西,韓、魏攻其北,社稷豈得無危哉?」
  3. 〔典源參考〕

    《韓非子.人主》
    且法術之士,與當途之臣,不相容也。何以明之?主有術士,則大臣不得制斷,近習不敢賣重,大臣、左右權勢息,則人主之道明矣。今則不然,其當途之臣,得勢擅事以環其私;左右近習,朋黨比周以制疏遠,則法術之士奚時得進用?人主奚時得論裁?故有術不必用,而勢不兩立,法術之士,焉得無危?

書  證

  1. 《韓非子.孤憤》: 「故資必不勝,而勢不兩存,法術之士,焉得不危?」
  2. 《三國志.卷五八.吳書.陸遜傳》:「得報懇惻,知與休久結嫌隙,勢不兩存,欲來歸附。」

參考詞語

  • 勢不兩立

    注  音

    ˋ ㄅㄨˋ ㄌㄧㄤˇ ㄌㄧˋ

    漢語拼音

    shì bù liǎng lì
︿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