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成語典》

:::

首頁〉成語檢索〉正文〉[一波三折]

一波三折

列印   加入筆記
字級設定
成  語一波三折
注  音 ㄅㄛ ㄙㄢ ㄓㄜˊ (變) ˋ ㄅㄛ ㄙㄢ ㄓㄜˊ
漢語拼音yī bō sān zhé (變) yì bō sān zhé
釋  義原指書法中的一捺,筆鋒需作三次轉折,使之曲折多姿。語本晉.王羲之〈題衛夫人筆陣圖後〉。後用「一波三折」形容聲音、文章的跌宕起伏多變,或比喻事情進行得曲折不順。
典  源晉.王羲之〈題衛夫人筆陣圖後〉(據《法書要錄》卷一引)
夫欲書者,先乾研墨,凝神靜思,預想字形大小、偃仰、平直。振動令筋脈相連,意在筆前,然後作字。若平直相似,狀如算子,上下方整,前後齊平,此不是書,但得其點畫爾!昔宋翼常作此書,翼是鍾繇弟子,繇乃叱之。1>三年不敢見繇,即潛心改跡2>,每作一波,常三過折筆;每作一點,常隱鋒而為之;每作一橫畫,如列陣之排雲;每作一戈,如百鈞之弩發;每作一點,如高峰墜石,屈折如鋼鉤;每作一牽,如萬歲枯藤;每作一放,縱如足行之趣驟。

〔注解〕

  1. 翼:即宋翼。西晉人,生卒年不詳,書法家鍾繇的弟子。也是有名的書法家。
  2. 潛心改跡:專心改變自己的筆法。

〔參考資料〕

另可參考:晉.王羲之〈題衛夫人筆陣圖後〉(據《太平御覽.卷七四八.工藝部五.書中》引)
典故說明「一波三折」本是書法術語。用筆時平捺稱「波」。凡寫捺筆要三次轉折筆鋒:起筆束緊,頸部提起,捺處鋪開,呈波折狀,猶如水流自高處而下,穿澗而行,故以「一波三折」作比喻。王羲之(西元321∼379),字逸少,晉臨沂人。其人品高潔,曾任右軍將軍,世稱「王右軍」。善書法,所寫草隸,冠絕古今,以〈蘭亭集序〉、〈樂毅論〉等為最,後人稱為「書聖」。在〈題衛夫人筆陣圖後〉中,王羲之提到,如果把一幅字寫得平直呆板,像算盤珠子整整齊齊排在算盤上一樣,就是只描出字的點畫,而不是寫字。從前鍾繇的學生宋翼就常常這樣寫字,鍾繇經常責斥他,嚇得宋翼跑回家去,三年不敢來見。宋翼在家潛心研究鍾繇所寫的《筆勢論》,頗有心得,經過數十年的苦學,終於成為晉代有名的書法家。「一波三折」這句成語,就從王羲文中「每作一波,常三過折筆」演變而出,用來形容筆勢的曲折多姿,後則多借以譬喻聲音、文章的跌宕起伏多變,或比方事情進行得曲折不順。
書  證
  1. 《宣和書譜.卷五.正書三.釋曇林》:「釋曇林莫知世貫,作小楷,下筆有力,一點畫不妄作,……但恨拘窘法度,無飄然自得之態。然其一波三折筆之勢,亦自不苟。」
  2. 清.劉熙載《藝概.文概》:「蘇老泉曰:『風行水上,渙此天下之至文也。』余謂大蘇文一瀉千里,小蘇文一波三折,亦本此意。」
  3. 清.王韜《淞隱漫錄.卷八.嚴萼仙》:「詞既淒清,聲亦纏綿跌宕,有一波三折之致。」
用法說明一、

語義說明

書法中的一捺,筆鋒需作三次轉折,使之曲折多姿。

使用類別

用在「筆勢曲折」的表述上。

例句

  1. 魏碑筆勢最重一波三折,才能活潑勁健,不落匠氣。
  2. 運筆之難,難在要用柔軟筆毛寫出一波三折剛健的筆意來。

二、

語義說明

形容聲音、文章的跌宕起伏多變。

使用類別

用在「曲折多變」的表述上。

例句

  1. 這部推理小說的情節真是一波三折,引人入勝。
  2. 這一首歌,詞既淒清,聲亦纏綿跌宕,有一波三折之致。

三、

語義說明

比喻事情進行曲折多變。

使用類別

用在「曲折不順」的表述上。

例句

  1. 他們的婚事經過一波三折之後,總算得到雙方家長同意。
  2. 這項工程由設計到完工,真是一波三折,非常的不順利。
  3. 這個計畫本來雙方都同意的,沒想到後來卻一波三折,差點胎死腹中。

辨  識

反義成語

一帆風順水到渠成
參考詞語
  1. 一筆三過
    ㄅㄧˇ ㄙㄢ ㄍㄨㄛˋ (變) ˋ ㄅㄧˇ ㄙㄢ ㄍㄨㄛˋ
    yī bǐ sān guò (變) yì bǐ sān guò
    即「一波三折」。見「一波三折」條。

    1. 宋.無名氏《宣和畫譜.卷一七.草書五.唐希雅》:「(唐希雅)初學南唐偽主李煜金錯書,有一筆三過之法,雖若甚瘦,而風神有餘。」

︿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