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瀉千里
音讀與釋義
注 音
漢語拼音
yī xiè qiān lǐ (變) yí xiè qiān lǐ釋 義
形容水奔流直下,通暢快速。語本唐.李白〈贈從弟宣州長史昭〉詩。後亦用「一瀉千里」比喻文筆流暢,氣勢奔放,或比喻快速下降且持續不停。△「一落千丈」
典 源
唐.李白〈贈從弟宣州長史昭詩〉(據《全唐詩.卷一七一.李白》引)淮南望江南1>,千里碧山對。我行倦過之,半落青天外。宗英2>佐雄郡,水陸相控帶。長川豁3>中流,千里瀉吳會4>。
〔註解〕
- 淮南望江南:分處淮南道和江南道,隔江相對。唐太宗貞觀時代以「道」區分天下,其中淮南道與江南道中間隔著長江,以北為淮南,以南為江南。
- 宗英:族中傑出的人。
- 豁:音ㄏㄨㄛˋ,割裂、裂開。分割成二地。
- 吳會:指吳地,地在今江蘇省。
典故說明
「一瀉千里」意思是水勢奔流直下,通暢無阻。詞目中的「瀉」,即有水勢向下急流之意,所以會用「奔瀉」、「傾瀉」來形容水勢。當水勢極大時,水流就可以綿延而暢通無阻。在李白〈贈從弟宣州長史昭〉詩中,看到詩人用「淮南望江南,千里碧山對」來形容他與從弟二人分處兩地,雖僅一江之隔,卻彷彿有千里相對之遙。正因長江自穿過三峽後,即一路宣瀉而下,詩人用「長川豁中流,千里瀉吳會」來形容滾滾長江,暢行無阻地奔流千里到東海,所以詩人眼前的形單影隻,藉滔滔而下的東逝水實景,發抒因山川的阻隔而「知音不易得」的無奈與感慨。這首詩中的「千里瀉吳會」詩句,就被認為是「一瀉千里」的典故來源。後來「一瀉千里」用來形容水奔流直下,通暢快速;亦用來比喻文筆流暢,氣勢奔放。後世也有用「一瀉千里」比喻行情快速地下降。書 證
- 宋.陳亮《陳亮集.卷二一.書.與辛幼安殿撰》:「長江大河,一瀉千里,不足多怪也。」
- 明.歸有光〈上萬侍郎書〉:「譬行舟於水,值風水之順快,可以一瀉千里。」
- 明.王世貞《藝苑卮言》卷五:「方希直如奔流滔滔,一瀉千里,而瀠洄滉瀁之狀頗少。」
- 明.焦竑《玉堂叢語.卷一.文學》:「其文如源泉奔放,一瀉千里,又如園林得春,群芳組繡,讀其文信然。」
- 《警世通言.卷三.王安石三難蘇學士》:「東坡來時正怕遲慢,所以舍舟從陸。回時乘著水勢,一瀉千里,好不順溜。」
- 清.黃宗羲〈唐烈婦曹氏墓誌銘〉:「此如黃河一瀉千里,非積石、龍門、呂梁之險,不足以見其奇。」
- 清.趙翼《甌北詩話.卷五.蘇東坡詩》:「坡詩放筆快意,一瀉千里,不甚鍛煉。」
用法說明
一語義說明
形容水奔流直下,通暢快速。使用類別
用在「水流快速」的表述上。例句
- 黃河之水,浩浩蕩蕩,一瀉千里。
- 當水庫的閘門一打開,水如萬馬奔騰 ,一瀉千里。
- 這滾滾洪水,凶猛無比,一瀉千里,把整個平原都淹沒了。
二
語義說明
比喻文筆流暢,氣勢奔放。使用類別
用在「氣勢磅礡」的表述上。例句
- 他寫的文章,像大江奔放,一瀉千里。
- 讀李白的詩歌,最能感受到那股一瀉千里的豪放氣勢。
- 他這篇文章的氣勢,有如凌空懸瀑,一瀉千里,真是動人之至。
三
語義說明
比喻快速下降且持續不停。使用類別
用在「急速下降」的表述上。例句
- 這場戰爭要真的開打,股市行情必然一瀉千里,勢不可遏。
- 利空消息持續傳來,造成投資人信心崩潰,在一片殺出聲中,股市指數一瀉千里。
- 當被對方打出一支滿貫全壘打後,我隊士氣一瀉千里,失誤頻傳,看來難挽大局了。
辨 識
近義
筆翰如流、一落千丈、江河日下、每下愈況反義
扶搖直上、一飛沖天「一落千丈」及「一瀉千里」都有下降速度極快的意思。
「一落千丈」側重於下降的程度極深,適用於抽象事物;「一瀉千里」側重於不斷地持續下降,用於具體事物。
一落千丈 | 一瀉千里 | 辨似例句 |
---|---|---|
○ | ㄨ | 那一陣子,我的情緒真是~,跌到谷底。 |
ㄨ | ○ | 利空消息持續傳來,造成投資人信心崩潰,在一片殺出聲中,股市指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