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典 | 電子書

不辯菽麥(不辨菽麥)

參考詞語

‧不辨菽麥

音讀與釋義

注  音

ㄅㄨˋ ㄅㄧㄢˋ ㄕㄨˊ ㄇㄞˋ (變) ㄅㄨˊ ㄅㄧㄢˋ ㄕㄨˊ ㄇㄞˋ

漢語拼音

bù biàn shú mài (變) bú biàn shú mài

釋  義

義參「不辨菽麥」。見「不辨菽麥」條。

典  源

此處所列為「不辨菽麥」之典源。
《左傳.成公十八年》
春,王正月庚申,晉欒書、中行偃使程滑弒厲公,葬之于翼東門之外,以車一乘。使荀罃、士魴逆周子于京師而立之,生十四年矣。大夫逆于清原。周子曰:「孤始願不及此,雖及此,豈非天乎!抑人之求君,使出命也。立而不從,將安用君?二三子用我今日,否亦今日。共而從君,神之所福也。」對曰:「群臣之願也,敢不唯命是聽?」庚午,盟而入,館于伯子同氏。辛巳,朝于武宮。逐不臣者七人。周子1>有兄而無慧2>,不能辨菽麥3>,故不可立4>

〔註解〕

  1. 周子:指晉悼公(西元前586∼前558),春秋時晉國國君,名周。襄公曾孫。在位期間施行仁政,大會諸侯,使魏絳和戎,又與楚國爭奪鄭國。在位十五年。
  2. 慧:聰明才智。
  3. 菽麥:豆子和麥子。
  4. 立:指立為國君。

書  證

  1. 《抱朴子.外篇.窮達》:「庸俗之夫,闇於別物,不分朱紫,不辯菽麥。」

參考詞語

  • 不辨菽麥

    注  音

    ㄅㄨˋ ㄅㄧㄢˋ ㄕㄨˊ ㄇㄞˋ (變) ㄅㄨˊ ㄅㄧㄢˋ ㄕㄨˊ ㄇㄞˋ

    漢語拼音

    bù biàn shú mài (變) bú biàn shú mài
︿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