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典 | 電子書

隔靴搔癢

參考詞語

‧隔靴之搔 ‧隔靴抓痒 ‧隔靴抓癢 ‧隔靴搔痒

音讀與釋義

注  音

ㄍㄜˊ ㄒㄩㄝ ㄙㄠ ㄧㄤˇ

漢語拼音

gé xuē sāo yǎng

釋  義

隔著馬靴搔癢處。比喻未能透澈領悟佛理。※#語或出《景德傳燈錄.卷二二.福州康山契穩法寶大師》。後用「隔靴搔癢」比喻不切實際,未能掌握要點。

典  源

※#《景德傳燈錄.卷二二.福州康山契穩法寶大師》1>
福州康山契穩法寶大師,初開堂,有僧問:「威音王已後,次第相承,未審師今一會法嗣何方?」師曰:「象骨舉手,龍谿點頭。」問:「圓明2>湛寂3>非師旨,學人因底卻不明?」師曰:「辨得未?」僧曰:「恁麼4>即識性無根去也。」師曰:「隔靴搔癢。」

〔註解〕

  1. 典故或見於宋.嚴羽《滄浪詩話.詩法》。
  2. 圓明:佛教用語,指澈底領悟。
  3. 湛寂:佛教用語,其義有二
  4. 恁麼:這麼、如此。恁,音ㄖㄣˋ

〔典源參考〕

宋.嚴羽《滄浪詩話.詩法》(據《歷代詩話》引)
意貴透徹,不可隔靴搔痒。

典故說明

「隔靴搔癢」指隔著靴子抓癢,這種做法總是難以搔到癢處,所以這句成語可以用來比喻不切實際,未能掌握要點。這應是從生活體驗衍生的成語。比較早的文獻資料,見於《景德傳燈錄.卷二二.福州康山契穩法寶大師》:「問:『圓明湛寂非師旨,學人因底卻勿明。』師曰:『辨得未?』僧曰:『恁麼即識性無根去也。』師曰:『隔靴搔癢。』」這段話大概的意思是說,有位僧人向法寶大師請示問題,在問答終了時,大師便問僧人都弄明白了嗎?僧人以「識性無根」回答。大師認為這位僧人並未洞澈領悟,所以說他:「隔靴搔癢。」宋代嚴羽《滄浪詩話.詩法》也有「意貴透徹,不可隔靴搔痒」的說法,是指詩歌的作法要使題旨明晰,不可漫無主題,抓不著重點,意思也是比喻不切實際。

書  證

  1. 《景德傳燈錄.卷二二.福州康山契穩法寶大師》:「僧曰:『恁麼即識性無根去也。』師曰:『隔靴搔癢。』」(源)
  2. 《群音類選.官腔類.卷九.忠孝記.欲進諫章》:「虹出東邊手指西,都說得,無巴臂,個個是隔靴搔癢,反症行醫。」
  3. 《鏡花緣》第八一回:「題花把青鈿袖子抓兩抓道:『你是穿緞靴,我是隔靴搔癢,也打《孟子》一句。』」
  4. 《孽海花》第三二回:「議論他的,不說他文吏不知軍機,便說他鹵莽漫無布置,實際都是隔靴搔癢的話。」

用法說明

語義說明

比喻不切實際,未能掌握要點。

使用類別

用在「言談空泛」的表述上。

例句

  1. 外行人學說內行話,總覺隔靴搔癢
  2. 他提的意見雖多,卻都是隔靴搔癢,無法切中要點。
  3. 他對這個問題的看法,有如隔靴搔癢,根本沒切中要害。
  4. 如果沒有實際的寫作經驗,所提的評論便會像隔靴搔癢,難以一針見血。
  5. 我雖然聽你說過巴黎的一切,但因尚未親自前去體會,總覺隔靴搔癢,甚不過癮。

辨  識

反義

一針見血、一語破的、對症下藥

參考詞語

  • 隔靴之搔

    注  音

    ㄍㄜˊ ㄒㄩㄝ ㄙㄠ

    漢語拼音

    gé xuē zhī sāo

    釋  義

    隔著靴子的搔癢。比喻不切實際的做法。見「隔靴搔癢」條。
    1. 清.李漁〈復王左車書〉:「始知身未極貧,而勸人以忍飢耐寒勿稱貸者,皆隔靴之搔、隔膜之視,徒足益人痛癢。」
  • 隔靴抓痒

    注  音

    ㄍㄜˊ ㄒㄩㄝ ㄓㄨㄚ ㄧㄤˇ

    漢語拼音

    gé xuē zhuā yǎng

    釋  義

    「痒」同「癢」。「隔靴抓痒」即「隔靴搔癢」。見「隔靴搔癢」條。
    1. 《續傳燈錄.卷一二》:「若也揚眉瞬目,又是鬼弄精魂,更或拈拂敲床,大似隔靴抓痒。」
  • 隔靴抓癢

    注  音

    ㄍㄜˊ ㄒㄩㄝ ㄓㄨㄚ ㄧㄤˇ

    漢語拼音

    gé xuē zhuā yǎng

    釋  義

    即「隔靴搔癢」。見「隔靴搔癢」條。
    1. 《圓悟佛果禪師語錄.卷七》:「恁麼說話,一似鴨聽雷鳴,隔靴抓癢,直饒脫卻根塵,去卻機境,尚餘一線路在。」
    2. 《通俗常言疏證.言語》:「詩不著題,如隔靴抓癢。今人以言不著力者,亦謂之隔靴抓癢。」
  • 隔靴搔痒

    注  音

    ㄍㄜˊ ㄒㄩㄝ ㄙㄠ ㄧㄤˇ

    漢語拼音

    gé xuē sāo yǎng

    釋  義

    「痒」同「癢」。「隔靴搔痒」即「隔靴搔癢」。見「隔靴搔癢」條。
    1. 《五燈會元.卷八》:「(康山契穩法寶禪師)曰:『恁麼則識性無根去也。』師曰:『隔靴搔痒。』」
    2. 宋.嚴羽《滄浪詩話.詩法》:「意貴透徹,不可隔靴搔痒。」
︿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