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典 | 電子書

言不由中(言不由衷)

參考詞語

‧言不由衷

音讀與釋義

注  音

ㄧㄢˊ ㄅㄨˋ ㄧㄡˊ ㄓㄨㄥ

漢語拼音

yán bù yóu zhōng

釋  義

義參「言不由衷」。見「言不由衷」條。

典  源

此處所列為「言不由衷」之典源。
《左傳.隱公三年》
鄭武公、莊公為平王卿士。王貳於虢,鄭伯怨王,王曰:「無之。」故周、鄭交質,王子狐為質於鄭,鄭公子忽為質於周。王崩,周人將畀虢公政。四月,鄭祭足帥師取溫之麥。秋,又取成周之禾。周、鄭交惡。君子曰:「信不由中1>,質2>無益也。明恕而行,要之以禮,雖無有質,誰能間3>之?苟有明信,澗谿沼沚之毛,蘋蘩薀藻之菜,筐筥錡釜之器,潢汙行潦之水,可薦於鬼神,可羞於王公,而況君子結二國之信,行之以禮,又焉用質?〈風〉有〈采蘩〉、〈采蘋〉,〈雅〉有〈行葦〉、〈泂酌〉,昭忠信也。」

〔註解〕

  1. 中:同「衷」,內心。
  2. 質:音ㄓˋ,人質。春秋戰國時代,國與國之間常互以人作抵押,以取信對方。
  3. 間:音ㄐㄧㄢˋ,挑撥、分化。

書  證

  1. 《宋史.卷三八○.何鑄列傳》:「士大夫心術不正,徇虛以掠名,託名以規利。言不由中而首尾鄉背,行險自售而設意相傾者,為事君之失。」
  2. 《聊齋志異.卷一○.賈奉雉》:「此言不由中,轉瞬即去,便受夏楚,不能復憶之也。」

參考詞語

  • 言不由衷

    注  音

    ㄧㄢˊ ㄅㄨˋ ㄧㄡˊ ㄓㄨㄥ

    漢語拼音

    yán bù yóu zhōng
︿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