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典 | 電子書

挺鹿走險(鋌而走險)

參考詞語

‧鋌而走險

音讀與釋義

注  音

ㄊㄧㄥˇ ㄌㄨˋ ㄗㄡˇ ㄒㄧㄢˇ

漢語拼音

tǐng lù zǒu xiǎn

釋  義

義參「鋌而走險」。見「鋌而走險」條。

典  源

此處所列為「鋌而走險」之典源。
《左傳.文公十七年》
晉侯不見鄭伯,以為貳於楚也。鄭子家使執訊而與之書,以告趙宣子,曰:「寡君即位三年,……十五年五月,陳侯自敝邑往朝,于君。往年正月,燭之武往朝夷也。八月,寡君又往朝。以陳、蔡之密邇於楚而不敢貳焉,則敝邑之故也。雖敝邑之事君,何以不免?在位之中,一朝于襄,而再見于君。夷與孤之二三臣相及於絳,雖我小國,則蔑以過之矣。今大國曰:『爾未逞吾志。』敝邑有亡,無以加焉。古人有言曰:『畏首畏尾,身其餘幾?』又曰:『鹿死不擇音。』 小國之事大國也,德, 則其人也 1>;不德,則其鹿也, 鋌 2>而走險,急何能擇?命之罔極,亦知亡矣。 將悉敝賦以待於鯈,唯執事命之。」

〔註解〕

  1. 則其人也:此指以人臣之禮相事。則,效法。
  2. 鋌:音ㄊㄧㄥˇ,快速奔走。

書  證

  1. 清.趙翼《廿二史劄記.卷二一.五代史.薛史書法迴護處》:「勢當騎虎難下之時,不得不為挺鹿走險之計。」

參考詞語

  • 鋌而走險

    注  音

    ㄊㄧㄥˇ ˊ ㄗㄡˇ ㄒㄧㄢˇ

    漢語拼音

    tǐng ér zǒu xiǎn
︿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