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詞語
‧兩敗俱傷
音讀與釋義
注 音
ㄐㄩˋ ㄕㄤ ㄌㄧㄤˇ ㄅㄞˋ
漢語拼音
jù shāng liǎng bài
釋 義
義參「兩敗俱傷」。見「兩敗俱傷」條。
典 源
此處所列為「兩敗俱傷」之典源。《新五代史.卷三八.宦者傳.論》
自古宦者亂人之國,其源深於女禍。女,色而已;宦者之害,非一端也。蓋其用事也近而習,其為心也專而忍。能以小善中人之意,小信固人之心,使人主必信而親之。待其已信,然後懼以禍福而把持之。雖有忠臣碩士列於朝廷,而人主以為去己疏遠,不若起居飲食、前後左右之親為可恃也。故前後左右者日益親,則忠臣碩士日益疏,而人主之勢日益孤。勢孤,則懼禍之心日益切,而把持者
1>日益牢。安危出其喜怒,禍患伏於帷闥
2>,則嚮之所謂可恃者,乃所以為患也。患已深而覺之,欲與疏遠之臣圖左右之親近,緩之則養禍而益深,急之則挾人主以為質
3>,雖有聖智不能與謀,謀之而不可為,為之而不可成,至其甚,則俱傷而兩敗。
故其大者亡國,其次亡身,而使姦豪得借以為資而起,至抉其種類,盡殺以快天下之心而後已。此前史所載宦者之禍常如此者,非一世也。
〔註解〕
- 把持者:指宦官。
- 帷闥:張帷之門,比喻近處。闥,音ㄊㄚˋ,門。
- 質:音ㄓˋ,用財物或人作為抵押。
書 證
- 宋.汪應辰〈答梁子輔書〉:「東漢之君子必欲與小人立敵,終于俱傷兩敗,而國隨以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