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辨菽麥
參考詞語
‧不辨菽粟 ‧不辯菽麥 ‧僅辨菽麥 ‧智昏菽麥 ‧未辨菽麥 ‧菽麥不分音讀與釋義
注 音
漢語拼音
bù biàn shú mài (變) bú biàn shú mài釋 義
菽,豆子。「不辨菽麥」指無法分別豆子與麥子。形容人愚昧無知、缺乏常識。語出《左傳.成公十八年》。△「頗別菽麥」
典 源
《左傳.成公十八年》〔註解〕
- 周子:指晉悼公(西元前586∼前558),春秋時晉國國君,名周。襄公曾孫。在位期間施行仁政,大會諸侯,使魏絳和戎,又與楚國爭奪鄭國。在位十五年。
- 慧:聰明才智。
- 菽麥:豆子和麥子。
- 立:指立為國君。
典故說明
菽,就是豆子。麥,則是麥子。兩者都是很普通的農作物,而且形狀完全不同,極容易分辨。如果一個人連豆子、麥子都無法分辨,就是形容這個人非常無知,連基本的常識都沒有。這句成語出自《左傳.成公十八年》。當時晉國發生政爭,貴族大夫欒書、中行偃為了爭奪政權,先殺了受到厲公親信的胥童,然後又殺了厲公,立襄公的曾孫周子為國君,是為晉悼公。周子時年才十四歲,根本無法親政,且有年長的哥哥,但欒書等人為了掌握政權,把周子當成傀儡,就稱讚周子十分聰明,並詆毀他的哥哥,說他十分無知,連豆子和麥子都沒辦法分辨,這樣的人怎麼可以做國君呢?後來「不辨菽麥」這句成語被用來形容人愚昧無知。亦用來比喻缺乏常識或判斷能力。書 證
- 《左傳.成公十八年》:「周子有兄而無慧,不能辨菽麥,故不可立。」(源)
- 南朝梁.陶弘景〈相經序〉:「或穎慧若神,僅至齠齔;或不辨菽麥,更保黃耇。」
- 明.董斯張《吹景集》卷一○:「不知薡董者,豈不辨菽麥意乎?」
- 明.楊基〈感懷〉詩一四首之二:「士不遇患難,智慮何由全?……苟不辨菽麥,何足攬大權?」
- 《聊齋志異.卷二.珠兒》:「經年餘,生一子,視如拱璧,名之珠兒。兒漸長,魁梧可愛。然性絕癡,五六歲尚不辨菽麥;言語蹇澀。」
用法說明
語義說明
形容愚昧無知與缺乏常識。使用類別
用在「愚昧無知」的表述上。例句
- 他都這麼大了,卻連基本做人道理都不懂,這和不辨菽麥有何不同?
- 別看他一副聰明樣,其實根本是不辨菽麥,連最基本的常識都沒有。
- 他剛到農村時還是個不辨菽麥的小伙子,經過這麼多年的學習磨練,現在已是個精通農藝的專家了。
辨 識
近義
五穀不分反義
冰雪聰明、絕頂聰明形音辨誤
菽,音ㄕㄨˊ。豆類的總稱。不可寫作「叔」。參考詞語
- 不辨菽粟
注 音
ㄅㄨˋ ㄅㄧㄢˋ ㄕㄨˊ ㄙㄨˋ (變) ㄅㄨˊ ㄅㄧㄢˋ ㄕㄨˊ ㄙㄨˋ 漢語拼音
bù biàn shú sù (變) bú biàn shú sù釋 義
猶「不辨菽麥」。見「不辨菽麥」條。- 清.龔自珍《龔自珍全集.第一輯》:「婢妾之養不備,則不世;祠祭弗如式,不世;不辨菽粟,亦不世。」
- 不辯菽麥
注 音
ㄅㄨˋ ㄅㄧㄢˋ ㄕㄨˊ ㄇㄞˋ (變) ㄅㄨˊ ㄅㄧㄢˋ ㄕㄨˊ ㄇㄞˋ 漢語拼音
bù biàn shú mài (變) bú biàn shú mài釋 義
即「不辨菽麥」。見「不辨菽麥」條。- 《抱朴子.外篇》:「庸俗之夫,闇於別物,不分朱紫,不辯菽麥。」
- 僅辨菽麥
注 音
ㄐㄧㄣˇ ㄅㄧㄢˋ ㄕㄨˊ ㄇㄞˋ 漢語拼音
jǐn biàn shú mài釋 義
謂智力只能夠辨認豆麥。形容無知。見「不辨菽麥」條。- 隋.盧思道〈北齊興亡論〉:「陸子駱提婆者,出於皁隸,本是靴工,愚暗庸短,僅辯(辨)菽麥。」
- 智昏菽麥
注 音
ㄓˋ ㄏㄨㄣ ㄕㄨˊ ㄇㄞˋ 漢語拼音
zhì hūn shú mài釋 義
謂智力不能辨認豆麥。形容無知。見「不辨菽麥」條。- 南朝梁.劉峻〈辯命論〉:「聞言如響,智昏菽麥,神之辨也。」
- 未辨菽麥
注 音
ㄨㄟˋ ㄅㄧㄢˋ ㄕㄨˊ ㄇㄞˋ 漢語拼音
wèi biàn shú mài釋 義
未,不能。「未辨菽麥」猶「不辨菽麥」。見「不辨菽麥」條。- 三國魏.陳琳〈檄吳將校部曲文〉:「孫權小子,未辨菽麥,要領不足以膏齊斧,名字不足以洿簡墨。」
- 菽麥不分
注 音
ㄕㄨˊ ㄇㄞˋ ㄅㄨˋ ㄈㄣ 漢語拼音
shú mài bù fēn釋 義
即「不辨菽麥」。見「不辨菽麥」條。- 宋.林逋〈省心錄〉:「後世以文章明道,其弊至於菽麥不分,豈止不知稼穡艱難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