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典 | 電子書

前事不忘,後事之師

參考詞語

‧前事不忘,來事之師 ‧前事不忘,後事之戒 ‧前事不忘,後代之元龜 ‧前事之師 ‧去事之戒,來事之師

音讀與釋義

注  音

ㄑㄧㄢˊ ˋ ㄅㄨˋ ㄨㄤˋ ㄏㄡˋ ˋ (變) ㄑㄧㄢˊ ˋ ㄅㄨˊ ㄨㄤˋ ㄏㄡˋ ˋ

漢語拼音

qián shì bù wàng hòu shì zhī shī (變) qián shì bú wàng hòu shì zhī shī

釋  義

記取過去的經驗教訓,可作為今後行事的鑑鏡。#語出《戰國策.趙策一》。

典  源

#《戰國策.趙策一》1>
張孟談既固趙宗,廣封疆,發五百,乃稱簡之塗以告襄子曰:「昔者,前國地君之御有之曰:『五百之所以致天下者,約兩主勢能制臣,無令臣能制主。故貴為列侯者,不令在相位,自將軍以上,不為近大夫。』今臣之名顯而身尊,權重而眾服,臣願捐功名去權勢以離眾。」襄子恨然曰:「何哉?吾聞輔主者名顯,功大者身尊,任國者權重,信忠在己而眾服焉。此先聖之所以集國家,安社稷乎!子何為然?」張孟談對曰:「君之所言,成功之美也。臣之所謂,持國之道也。臣觀成事2>,聞往古,天下之美同3>,臣主之權均之能美,未之有也。前事之不忘,後事之師。君若弗圖4>,則臣力不足。」愴然有決色。

〔註解〕

  1. 典故或見於漢.賈誼《新書.卷一.過秦下》。
  2. 成事:已成的事。指過往的事。
  3. 美同:有美而同。
  4. 圖:謀劃、打算。

〔典源參考〕

漢.賈誼《新書.卷一.過秦下》
鄙諺曰:「前事之不忘,後之師也。」是以君子為國,觀之上古,驗之當世,參之人事,察盛衰之理,審權勢之宜,去就有序,變化應時,故曠日長久而社稷安矣。

典故說明

戰國時,晉國王室政權旁落到智伯、趙襄子、韓康子、魏桓子四家。其中智伯勢力最強、野心也最大,他為削弱其他三家勢力,假借晉君名義向各家索求一大筆土地,韓康子和魏桓子都依要求交出土地,只有趙襄子拒絕。智伯被拒絕後十分生氣,便聯合韓、魏兩家出兵攻打趙氏。趙襄子雖然在武力上處於劣勢,但靠著張孟談所獻的計策,讓智伯陷入苦戰,最後張孟談還說服韓、魏兩家改與趙氏合作,滅了智氏。在此役中,張孟談立下大功,趙襄子封給他許多土地和極高的官爵,不料張孟談卻因而要求辭官歸隱,襄子驚訝地問:「為君主立下大功的人,理應受此禮遇,這樣才能服眾啊!這也是先聖先賢們安定國家的方法,你為什麼要這樣呢?」張孟談答道:「我察看古往今來的歷史事件,知道君臣永遠無法共享權勢,真這樣做的,未曾有過好結局。前人的教訓,正可作為我們的借鏡啊!」趙襄子在他的堅持下也只好答應。張孟談於是辭掉官職,並把名下所有封地獻還,然後就在負親這個地方耕作自足。在此事中,張孟談表現出的智慧與趙襄子表現出的英明,正因為他們能如張孟談所說:「前事之不忘,後世之師。」把歷史的教訓轉化成自己的借鏡。後來「前事不忘,後事之師」被用來指記取過去的經驗教訓,可作為今後行事的鑑鏡。

書  證

  1. 《戰國策.趙策一》:「臣觀成事,聞往古,天下之美同,臣主之權均之能美,未之有也。前事之不忘,後事之師。」(源)
  2. 《史記.卷六.秦始皇本紀》:「野諺曰:『前事之不忘,後事之師也。』是以君子為國,觀之上古,驗之當世,參以人事,察盛衰之理,審權勢之宜。」
  3. 《後漢書.卷五九.張衡列傳》:「天道雖遠,吉凶可見,近世鄭、蔡、江、樊、周廣、王聖,皆為效矣。故恭儉畏忌,必蒙祉祚,奢淫諂慢,鮮不夷戮,前事不忘,後事之師也。」
  4. 《舊唐書.卷五○.刑法志》:「古人云:『前事不忘,後事之師。』伏願陛下念之。」

用法說明

語義說明

記取過去的經驗教訓,可作為今後行事的鑑鏡。

使用類別

用在「記取教訓」的表述上。

例句

  1. 我們應該要秉持「前事不忘,後事之師」的精神,從過去的經驗中吸取教訓。
  2. 前事不忘,後事之師。前人是非功過都值得我們好好察考,作為明鑑,以免一錯再錯。
  3. 俗話說:「前事不忘,後事之師。」你應該要記取這次失敗的教訓,以免將來重蹈覆轍。
  4. 前事不忘,後事之師,經過這次火災的慘痛教訓,政府相關部門應該痛定思痛,澈底做好事前的預防措施。
  5. 如果我們能從過去的經驗中吸取教訓,就可以把日後的工作做得更好,這正是所謂「前事不忘,後事之師」。

辨  識

近義

前車之覆、後車之鑑、懲前毖後

反義

重蹈覆轍

參考詞語

  • 前事不忘,來事之師

    注  音

    ㄑㄧㄢˊ ˋ ㄅㄨˋ ㄨㄤˋ ㄌㄞˊ ˋ (變) ㄑㄧㄢˊ ˋ ㄅㄨˊ ㄨㄤˋ ㄌㄞˊ ˋ

    漢語拼音

    qián shì bù wàng lái shì zhī shī (變) qián shì bú wàng lái shì zhī shī

    釋  義

    即「前事不忘,後事之師」。見「前事不忘,後事之師」條。
    1. 《後漢書.卷四二》:「昔象封有鼻,不任以政,誠由愛深,不忍揚其過惡。前事之不忘,來事之師也。」
  • 前事不忘,後事之戒

    注  音

    ㄑㄧㄢˊ ˋ ㄅㄨˋ ㄨㄤˋ ㄏㄡˋ ˋ ㄐㄧㄝˋ (變) ㄑㄧㄢˊ ˋ ㄅㄨˊ ㄨㄤˋ ㄏㄡˋ ˋ ㄐㄧㄝˋ

    漢語拼音

    qián shì bù wàng hòu shì zhī jiè (變) qián shì bú wàng hòu shì zhī jiè

    釋  義

    不忘記過去的經驗教訓,可以作為今後行事的警戒。見「前事不忘,後事之師」條。
    1. 《晉書.卷四八》:「漢高皇帝數置酒於庭,欲廢太子,後四皓為師,子房為傅,竟復成就。前事不忘,後事之戒。」
  • 前事不忘,後代之元龜

    注  音

    ㄑㄧㄢˊ ˋ ㄅㄨˋ ㄨㄤˋ ㄏㄡˋ ㄉㄞˋ ㄩㄢˊ ㄍㄨㄟ (變) ㄑㄧㄢˊ ˋ ㄅㄨˊ ㄨㄤˋ ㄏㄡˋ ㄉㄞˋ ㄩㄢˊ ㄍㄨㄟ

    漢語拼音

    qián shì bù wàng hòu dài zhī yuán guī (變) qián shì bú wàng hòu dài zhī yuán guī

    釋  義

    元龜,大龜。比喻可資借鑒的事物。「前事不忘,後代之元龜」指不忘過去的經驗教訓,後世子孫可以用作行事的借鑒。見「前事不忘,後事之師」條。
    1. 晉.劉琨〈勸進表〉:「昔惠公虜秦,晉國震駭,呂郤之謀,欲立子圉,外以絕敵人之志,內以固闔境之情,……前事之不忘,後代之元龜也。」
  • 前事之師

    注  音

    ㄑㄧㄢˊ ˋ

    漢語拼音

    qián shì zhī shī

    釋  義

    以過去的經驗教訓為借鑒。「前事不忘,後事之師」之濃縮。見「前事不忘,後事之師」條。
    1. 清.趙翼《廿二史劄記.卷三》:「同一捕盜也,一則法愈嚴而盜愈多,一則法稍疏而盜易散,此亦前事之師也。」
  • 去事之戒,來事之師

    注  音

    ㄑㄩˋ ˋ ㄐㄧㄝˋ ㄌㄞˊ ˋ

    漢語拼音

    qù shì zhī jiè lái shì zhī shī

    釋  義

    往事的警戒,可作今後行事的鑑鏡。見「前事不忘,後事之師」條。
    1. 漢.陸賈《新語.至德》:「是三君皆強其盛而失國,急其刑而自賊,斯乃去事之戒,來事之師也。」
︿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