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始有卒(有始有終)
參考詞語
‧有始有終音讀與釋義
注 音
漢語拼音
yǒu shǐ yǒu zú釋 義
義參「有始有終」。見「有始有終」條。典 源
此處所列為「有始有終」之典源。《論語.子張》
子游 1>曰:「 子夏 2>之 門人小子 3>,當洒掃應對進退則可矣, 抑 4>末也。本之則無,如之何!」子夏聞之,曰:「噫!言游過矣。君子之道孰先傳焉﹖孰後倦焉﹖譬諸草木,區以別矣。君子之道,焉可 誣 5>也﹖有始有卒者,其唯聖人乎!」
〔註解〕
- 子游:孔子弟子言偃(西元506~?) ,春秋吳國人。仕魯為武城宰,習於禮,以文學著稱,孔門四科中列於文學科。
- 子夏:孔子弟子卜商(西元前507~?),春秋衛國人。習於《詩》,擅長文學,與子游同列孔門四科之文學。孔子歿後,子夏講學於西河,魏文侯師事之。
- 門人小子:指子夏門下的弟子。
- 抑:一ˋ,不過是。
- 誣:音ㄨ,誣陷、詆毀。
書 證
- 《論語.子張》:「有始有卒者,其唯聖人乎!」(源)
- 唐.吳兢《貞觀政要.卷一○.愼終》:「惟願陛下有始有卒,則天下永賴。」
- 《清史稿.卷二二五.列傳.額亦都》:「順治十一年,世祖命立碑旌功,親為製文,詳著其戰閥,以為『忠勇忘身,有始有卒,開拓疆土,厥積懋焉。』」
參考詞語
- 有始有終
注 音
ㄧㄡˇ ㄕˇ ㄧㄡˇ ㄓㄨㄥ 漢語拼音
yǒu shǐ yǒu zhō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