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典 | 電子書

心血來潮

音讀與釋義

注  音

ㄒㄧㄣ ㄒㄧㄝˇ ㄌㄞˊ ㄔㄠˊ

漢語拼音

xīn xiě lái cháo

釋  義

思緒像浪潮般地突起。原指神仙對人事的感應與預知。※語或出《封神演義》第三四回。後用「心血來潮 」形容突然興起的念頭。
△「靈機一動」

典  源

※《封神演義》第三四回
次日,點人馬三千,把黃犯官共計十一員,解往朝歌。眾官置酒與余化餞別。飲罷酒,一聲砲響,起兵往前進發。行八十里至界牌關。黃滾在陷車中,看見帥府廳堂依舊,誰知今作犯官,睹物傷情,不由淚落。關內軍民一齊來看,無不歎息流淚。不說黃家父子在路,且言乾元山金光洞有太乙真人閒坐碧遊床,正運元神1>,忽心血來潮。──看官2>:但凡神仙,煩惱、嗔痴3>、愛慾三事永忘,其心如石,再不動搖;心血來潮者,心中忽動耳。真人袖裡一搯,早知此事:「呀!黃家父子有厄,貧道理當救之。」喚金霞童兒:「請你師兄來。」童兒至桃園,見哪吒使鎗。童子曰:「師父有請。」哪吒收鎗,來至碧遊床下,倒身下拜:「弟子哪吒有,不知師父喚弟子有何使有?」真人曰:「黃飛虎父子有難,你下山救他一番;送出汜水關,你可速回,不得有誤。──久後你與他俱是一殿之臣。」哪吒原是好動的,心中大悅,慌忙收拾,打點下山;腳登風火二輪,提火尖鎗,離了乾元山,望穿雲關來。

〔註解〕

  1. 元神:道家稱人的靈魂為「元神」。
  2. 看官:傳統戲曲、說書人或話本和章回小說中,對觀眾與讀者的稱呼。
  3. 嗔痴:發怒和執迷。嗔,音ㄔㄣ。

典故說明

「心血來潮 」指思緒像浪潮般地突起,原指神仙對人事的感應與預知。見於《封神演義》。《封神演義》為明代小說,作者根據《武王伐紂平話》,再參考古籍和民間流傳的故事纂集而成。據載,商朝末年,紂王當政,不但拒諫飾非、暴斂重刑,並耽於酒色,寵妃妲己又助紂為虐,導致民怨四起。而黃飛虎為當時的一名武將,非常驍勇善戰。有一次,他的夫人賈氏依慣例進宮朝見,妲己因為與黃飛虎的嫌隙,將賈氏騙至摘星樓,並串通紂王加以調戲。賈氏為保名節,跳樓自殺而亡。賈氏的小姑黃妃得知此事,至摘星樓痛斥紂王,並欲揪打妲己,紂王惱羞成怒,竟又把黃妃推下摘星樓。黃飛虎對紂王之暴虐無道深惡痛絕,於是決定反叛,其父黃滾苦勸不聽,也只好跟著叛逃。黃家一行人走到界牌關,被守關大將余化阻擋,雙方交戰,黃飛虎等人被擒。仙人太乙真人感應到黃家父子受難,便派哪吒前往援助。哪吒憑著高強的武功打敗余化,救了黃氏一家人。書中描述太乙真人對黃家受難之感應,文云:「太乙真人閒坐碧遊床,正運元神,忽心血來潮。」而說書人則在此句後加注道:「但凡神仙,煩惱、嗔痴、愛慾三事永忘,其心如石,再不動搖;心血來潮者,心中忽動耳。」故知「心血來潮」這句成語本是用來形容修練成仙者,心思原無波動,但卻突然對人事有所感應與預知,但後來語義轉變,多被用來形容突然興起的念頭。

書  證

  1. 《封神演義》第三四回:「乾元山金光洞有太乙真人閒坐碧遊床,正運元神,忽心血來潮。」(源)
  2. 《封神演義》第三六回:「且說乾元山金光洞太乙真人坐碧遊床運元神,忽然心血來潮,早知其故。」
  3. 《三俠五義》第一○回:「韓生哪裡睡得著,翻來覆去,胡思亂想,好容易心血來潮,入了夢鄉,總是惦念此事。」
  4. 《濟公傳》第三二回:「我乃靈隱寺濟顛和尚是也!正在廟中打坐,心血來潮,知道白水湖有妖精害人。貧僧特意腳駕祥雲,來到此處,所為降妖捉怪,搭救眾民!」
  5. 《鏡花緣》第六回:「此後倘在下界有難,如須某人即可解脫,不妨直呼其名,令其速降。我們一時心血來潮,自然即去相救。」

用法說明

語義說明

形容突然興起的念頭。

使用類別

用在「一時興起」的表述上。

例句

  1. 在回家的路上,我突然心血來潮想買一束花送給妻子。
  2. 他做事缺乏計畫,常常心血來潮地想到什麼就做什麼。
  3. 我今天突然心血來潮,想去探望一位好久不見的老友。
  4. 學攝影只是他一時心血來潮的念頭,我看沒多久就會放棄了。
  5. 這個提案是經過深思熟慮才決定,並不是一時心血來潮的想法。
  6. 母親平日不愛逛街,今天不知怎麼心血來潮,竟然去逛百貨公司。

辨  識

近義

靈機一動
「心血來潮」及「靈機一動」都有突然想起的意思。
「心血來潮」指突如其來的念頭或想法;「靈機一動」指突然產生的主意或辦法。
心血來潮靈機一動辨似例句
在回家的路上,我突然想買一束花送給妻子。
,倒地裝死,躲過了敵軍的眼目。
︿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