譁眾取寵
參考詞語
‧取寵譁世 ‧譁世取寵音讀與釋義
注 音
漢語拼音
huá zhòng qǔ chǒng釋 義
用迎合眾人喜好的言語行動,博取他人對自己的喜愛。語出《漢書.卷三○.藝文志》。典 源
《漢書.卷三○.藝文志》儒家者流,蓋出於 司徒 1>之官,助人君順陰陽明教化者也。游文於 六經 2>之中,留意於仁義之際, 祖述堯舜 3>, 憲章文武 4>, 宗師仲尼 5>,以 重 6>其言,於道最為高。孔子曰:「如有所譽,其有所 試 7>。」唐虞之隆,殷周之盛,仲尼之業,已試之效者也。然惑者既失精微,而 辟者 8>又隨時抑揚,違離道本,苟以譁眾取寵。後進循之,是以五經乖析,儒學 寖 9>衰,此辟儒之患。
〔註解〕
- 司徒:職官名。《周禮.地官》有大司徒,是六卿之一,主要掌理教化事宜。
- 六經:《詩》、《書》、《禮》、《樂》、《易》、《春秋》,合稱為「六經」。
- 祖述堯舜:承繼堯舜的所作所為。堯舜,指遠古時期的兩位聖君。
- 憲章文武:效法周文王、周武王的治國之道。
- 宗師仲尼:尊崇孔子的學說主張。仲尼,即孔子(西元前551~前479),姓孔,名丘。
- 重:增加,使之更具分量。
- 試:考查。
- 辟者:邪僻不正的人。辟,音ㄆ一ˋ。
- 寖:音ㄐㄧㄣˋ,漸漸、逐漸。
典故說明
《漢書》是中國歷史著作裡的第一部紀傳體斷代史,其中的〈藝文志〉載錄當時所能看到的圖書,並依照劉歆的圖書分類,從中分成:六藝略、諸子略、詩賦略、兵書略、數術略、方技略六類。各略之中再依圖書的不同性質劃分類別;且每類後面都有一段追溯學術源流的說明。班固在《漢書.藝文志.諸子略》裡把先秦學術流派分為:儒、道、陰陽、法、名、墨、縱橫、雜、農、小說等十家。在追溯儒家這個流派的源頭時,指出儒家是來自專門掌管教化的司徒之官,輔佐國君管理國家政事,推行鄉里教化。這群儒生修習六經典籍,把心思都放在追求仁義上。他們繼承唐堯、虞舜之道,效法周文王與武王,尊崇孔子為師,讓學說主張更具分量,在國政治理上取得最高評價。孔子曾經說過:「如果有被我讚譽過的人,那一定是經過確實考查過的。」唐堯、虞舜的國運興隆,商周二朝的昌明盛世,孔子的豐功偉業,都已經被驗證確認了。但是那些執迷不通的人卻丟失了最重要的根本;旁門歪道的人又扭曲經義,穿鑿附會,背離了儒家的根本,以迎合眾人的言語行動,博取他人對自己的喜愛。後來的儒生又有樣學樣,導致五經經義說法分歧,儒學因此衰敗,這些都是不走正道的儒者所造成的禍害。後來原文中的「譁眾取寵」被摘出,成為一句成語,用迎合眾人喜好的言語行動,博取他人對自己的喜愛。這個成語的用法大多帶有負面的意涵。書 證
- 《漢書.卷三○.藝文志》:「然惑者既失精微,而辟者又隨時抑揚,違離道本,苟以譁眾取寵。」(源)
- 宋.魏了翁〈跋崔次和勉齋銘〉:「自士習日浮,大抵務記覽為詞章,以譁眾取寵焉爾。」
- 宋.洪适〈羅尚書墓誌銘〉:「其學問醇正,筆力雄健,言必關於教化,不出奇以譁眾取寵。」
- 元.蘇天爵〈元故翰林侍講學士知制誥同脩國史贈江浙行中書省參知政事袁文清公墓誌銘〉:「其學問核實而精深,非耑事記覽,譁眾取寵者所可擬也。」
- 明.項篤壽《今獻備遺.卷三八.王守仁》:「若是其懿也,豈與夫譁眾取寵,務趨合於亂國,苟以徼利撓世為哉。」
用法說明
語義說明
用迎合眾人喜好的言語行動,博取他人對自己的喜愛。例句
- 他工作一向實事求是,絕不譁眾取寵,刻意討好。
- 一旦過了嘗鮮期,那些譁眾取寵的產品恐怕不再風光。
- 這一系列的電影作品譁眾取寵,過於媚俗,早讓觀眾生厭。
- 這項政見只不過是候選人譁眾取寵的手法,實際上難以落實。
- 他一再呼籲大家要理性判斷,千萬不要被譁眾取寵的說辭迷惑。
參考詞語
- 取寵譁世
注 音
ㄑㄩˇ ㄔㄨㄥˇ ㄏㄨㄚˊ ㄕˋ 漢語拼音
qǔ chǒng huá shì - 譁世取寵
注 音
ㄏㄨㄚˊ ㄕˋ ㄑㄩˇ ㄔㄨㄥˇ 漢語拼音
huá shì qǔ chǒng